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集团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在甲骨上刻文字 B. 指南针指引航海

C. 用石块修筑长城 D. 用糯米酿制黄酒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酸碱指示剂是英国的哪位科学家发现的

A.卢瑟福

B.门捷列夫

C.道尔顿

D.波义耳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将家庭中常用的四种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橄榄油 B.番茄酱 C.白醋 D.胡椒粉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广口瓶内装有某种固体,向其中滴加某种液体后,U形管内液面a低于b,不符合上述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A. 生石灰和水 B. 铁粉和稀盐酸

C. 硝酸铵和水 D. 氢氧化钠和水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对物质性质的归纳中,正确的是

A.MgFeCu 都能与稀硫酸、稀盐酸发生反应

B.H2CCO都能和CuO发生置换反应

C.H2O2CH4都具有可燃性

D.HeNeAr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通常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下列性质与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因此通常可用于灭火

B.氮气含有氮元素,因此可用于生产氮肥

C.氧气具有可燃性,因此可用于做火箭燃料的助燃剂

D.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可作电极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把烧碱固体放在天平左盘的玻璃器皿中称量

B.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C.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慢慢倒入浓硫酸中

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白色固体

B.打开浓盐酸的瓶塞,瓶口产生大量白烟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石灰水能使酚酞溶液变蓝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液化石油气是经加压后压缩到钢瓶中的,瓶内压强是大气压强的78倍。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下列有关丁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丁烷中碳、氢元素的个数比为25

B.丁烷分子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丁烷是由碳、氢原子构成的纯净物

D.在通常状况下,丁烷是气体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 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 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表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熔点,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名称

氧气

熔点/℃

-38.3

1 064

1 083

1 535

3 410

-218

 

 

A.铜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B.在-216 ℃时,氧气是固态

C.水银温度计可测量-40 ℃的温度 D.用钨制的灯丝不易熔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农业上用适量的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B.铝合金门窗变旧变暗后用砂纸或钢丝球打磨

C.常用白醋除去铁锈

D.在铁桶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和石灰水配制杀菌剂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在化学的学习中,按一定的特点或规律对物质进行分类,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金属材料顺序排列的是    (    )

A. CO2NaClO2CaO

B. H2H2O、黄铁矿、不锈钢

C. N2MgO、可乐、大理石

D. 空气、NaCl、武德合金,铜片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分类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是小李整理的一些化学规律,其中错误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在一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对该反应,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物质质量/g

25

m

18

8

反应后物质质量/g

9

待测

38

4

 

 

A. 待测数值一定为2g B. 该反应中甲和丁为反应物

C. 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 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9:38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下列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     )

①浓盐酸    ②浓硫酸     ③烧碱      ④铁粉     ⑤生石灰      ⑥食盐

A.① ⑥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如图表示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Y中含有少量X,用海水晒盐的原理提纯Y

B.t3°C时,XY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C,析出晶体较多的是x

C.t1°C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C,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Y>X>Z

D.t3°C时, 等质量的XY分别配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X<Y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利用下表中的装置进行实验。有关该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将a试管充满二氧化碳,b试管加入紫色石蕊溶液(K处于关闭状态)

②密闭下,用针筒将a试管中部分二氧化碳抽出

 

 

A.用针筒将部分二氧化碳抽出,a试管中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大

B.打开K,b试管中的液体颜色变红

C.打开K,导管E内液面上升

D.打开K,发生反应:H2O+CO2==H2CO3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列物质在给定条件下的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Fe3O4FeFeCl3

B.

C.NaOHNa2SO4CuSO4

D.CuSO4溶液CuCuO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科学家发现,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保持不变

B.反应生成的ZW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3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参加反应的XY的质量比等于生成的ZW的质量比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列实验设计错误的是

A.除去ZnSO4溶液中的少量CuSO4:用过量的Zn

B.鉴别COCO2:用燃着的木条

C.分离铁粉和铜粉:用足量稀盐酸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用浓硫酸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AgNO3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有金属析出,过滤,往滤渣中加盐酸检验,有气体生成,则滤渣上的物质是

A.只有银 B.铁和银 C.银和铜 D.铁、银和铜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 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 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 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法的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图甲比较铁、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图乙探究金属的锈蚀是否需要水

C.图丙探究MnO2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

D.图丁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向一定质量的甲中加入乙,反应过程中, 溶液的总质量与加入乙质量的关系不能用下图曲线表示的是

A.:稀盐酸    :碳酸钙

B.:CuSO4溶液  :锌粒

C.:稀硫酸    :镁条

D.:Ca(OH)2溶液  :二氧化碳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请按下列要求选择合适的物质填空(填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

(1)铅酸蓄电池中含有的酸_________

(2)作食品干燥剂的是__________

(3)生理盐水的溶质是__________

(4)炉具清洁剂含有的碱与二氧化碳反应__________

(5)铝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的原因___________

(6)赤铁矿炼铁的原理_________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水是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们应该了解一些有关水的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_____

2)用活性炭净化水,是利用它的_____除去水中的杂质和异味;

3)为了判断得到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加入_____,日常生活中可采用_____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4)为了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常在水中加入少量洗洁精,这是利用洗洁精的_____作用;

5)关于电解水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 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氢气

B 从变化上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C 从宏观上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 从微观上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能源、环境、资源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它们都属于______能源(可再生不可再生”)

(2)燃煤能产生污染空气的物质,其中会形成酸雨的物质是________(填写两种物质的化学式),防治酸雨的措施是_______(写一点即可)

(3)目前车用燃料都使用乙醇汽油,即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当今国际能源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寻找新能源,请写出一种既是新能源又是可再生的能源____

(5)铁制品生锈的实质是铁与___发生反应,写出日常生活中以下物品防锈措施:自行车的车架___;菜刀_____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假设硝酸钾与氯化钠同时溶解在水中各自的溶解度不变,实验过程中水分损失忽略不计)

温度/°C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NO3

13.3

31.6

64.0

110.0

169.0

246.0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①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同时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

A  0°C-20°C       B  20°C-40°C       C  40°C-60°C        D  60°C-80°C

20°C时,将20gKNO3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要进一步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③在80°C100g水中溶解NaClKNO3,进行以下实验,己知溶液a中的硝酸钾恰好饱和:

. 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

. X=_______克,固体C的成分和该成分的质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

. 对整个实验过程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

A  40°C-60°C开始析出晶体

氯化钠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不饱和状态

上述方法不能将氯化钠和硝酸钾完全分离

原溶液直接降温结晶,析出硝酸钾的质量不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实验室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钠溶液。下图是小军实验操作过程示意图:

(1)请指出图中一处明显错误的操作_________;改正操作后,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___

(2)图①中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

(3)配制该溶液需要用_________的量筒(“50mL”“100mL”“200mL”)量取水。用己调节平衡的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

(4)经检验,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 ( 填序号)

A 氯化钠固体不纯

B 用生锈的砝码称量

C 装瓶时有少量液体洒出

D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E 溶解的烧杯提前用蒸馏水润洗

(5)2012%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成6%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______克。

 

三、推断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紫红色金属,BE常温下均是气体,EF都能用于灭火,C在工业上可以除铁锈。图中表示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

(1)A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

(2)F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D→AC→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末,该粉末可能是铜粉和氧化铁(Fe2O3)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同学们对该粉末进行了研究。

(1)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振荡

红色粉末全部消失,溶液呈棕黄色

粉末为Fe2O3

 

粉末为Cu

 

 

写出红色粉末全部消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取该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先通CO,然后再用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装置冷却。实验装置如图:

①实验时,先通CO再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

②若该粉末全部是氧化铁,在硬质玻璃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B装置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并收集CO,其中盛放的试剂最好是__________

A NaOH 溶液    B 稀盐酸    C

③如果该实验没有装置BC,实验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

 

五、计算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为了测定某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称取10.0g黄铜样品置于烧杯中,慢慢加入稀硫酸使其充分反应,直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此时共用去98.0g稀硫酸,将反应后的剩余物过滤、干燥,称得剩余固体3.5g。试计算:

:(1)铜样品中锌的质量是______(直接填结果)

(2)所用稀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写过程)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