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用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B.用碳酸钾溶液鉴别氢氧化钾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 C.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绒线和棉线 D.用水鉴别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固体
|
2. 难度:中等 | |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t1°C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 (2)b中含有少量a时,为了提纯b,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 (3)将M点的b溶液转变为N点的b溶液的方法是_____。 (4)现有t3°C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当降温至t2°C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关系为_____。
|
3. 难度:中等 | |
用微观示意图表示化学反应会更直观,更形象。仔细观察如图所示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甲分子中含有_____个碳原子。 (2)图中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_____(用化学式表示)。 (3)该变化过程中未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 (填“原子”或“分子”)。 (4)图中表示的反应如果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则可以有效改善的一个环境问题是_____。
|
4. 难度:困难 | |
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通常情况下,A为黑色固体,B、C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D在常温下不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1)物质E的用途是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D物质的类别为_____(填“酸”、“碱”或“盐”)。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
5. 难度:中等 | |||||||||||||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鉴别实验室中失去标签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两瓶无色溶液,分别给两瓶溶液贴上标签A和B ,然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种实验方案。 (1)同学们在按照方案丙进行实验时,发现B溶液中出现了浑浊,由此得出结论A溶液是_____溶液。 (2)同学们在按照方案乙进行实验时,A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B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同学们按照方案甲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人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看到废液浑浊明显增多,就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同学们对滤液的成分又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猜想]①氢氧化钠、氯化钠 ②氢氧化钠、氯化钠和碳酸钠 ③氢氧化钠、氯化钠和氯化钡 [实验设计]
[实验反思] (1)老师看过同学们的探究步骤后说步骤b中的稀盐酸还可以用_____来代替,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2)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
|
6. 难度:中等 | |
在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同学们准备了四支试管,分别装入如下图所示的物质,然后加入相应的物质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小玉向试管①中加入稀硫酸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小刚向试管②中滴加稀盐酸后,发现试管中产生无色气泡。小刚对反应后试管中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好奇,经过思考后,他提出以下猜想: I.只含有NaCl II. NaCl和HCl III. NaCl和Na2 CO3 IV. NaCl、HCl和Na2CO3 小明认为小刚的猜想_____不合理,理由是_____。 (3)小红向试管③中加入稀盐酸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为了证明NaOH溶液能够和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小红提出,可以先向装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_____,再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就可以观察到_____,从而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4)小兰向试管④中通入CO2,一段时间后也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她又向试管④中滴加几滴稀盐酸,也没有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于是她得出结论,NaOH溶液与CO2不反应。但是小强不同意小兰的结论,小强的理由是_____。
|
7. 难度:中等 | |
将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20g放入一只烧杯中,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共加加入稀盐酸195.4 g, 得到211 g NaCl的不饱和溶液。请计算: (1)生成CO2气体的质量为_____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