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 盐酸用于除铁锈 C. 金属用于制作导线 D. 氧气用于急救
|
2. 难度:中等 |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的是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倡导大家要爱护自然环境。下列做法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 农业上为增加农作物产量,可以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B. 任意排放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 C. 大量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D. 采取就地掩埋的方法来处理各种生活垃圾
|
3. 难度:简单 | |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事实,有明显错误的是( ) A. 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 B. 1滴水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C. 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 D. 将空气进行加压液化﹣﹣分子的体积变小
|
4. 难度:简单 | ||||||||||||||||||||||||||
物质名称、俗名、分类和化学式均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
5. 难度:简单 | |
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 广泛存在于腐败、变质的花生、玉米和谷物等农产品中,是一种有毒物质,容易致癌。下列有关黄曲霉素说法正确的是( ) A.黄曲霉素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黄曲霉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2g C.黄曲霉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黄曲霉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7: 12: 6
|
6.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
7. 难度:简单 | |
“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B.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C.通常情况下,pH<7 的溶液呈酸性,则pH<7的雨水是酸雨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8.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物质析出晶体都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把20克a物质加入50克水, 得到溶液70克 B.t2℃时a. 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C.t3℃时,将等质量a. b. 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a物质 D.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
9. 难度:简单 | |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B.②表示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价 C.①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②③④均表示离子
|
10. 难度:简单 | |
在木炭、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置换反应 B.都可以用同一装置 C.都有红色物质生成 D.都要进行尾气处理
|
11. 难度:中等 | ||||||||||||||||
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中“a”值为10 B.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反应中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15 : l
|
12. 难度:简单 | |
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只有丙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甲、乙、丁分别放入相同的稀盐酸溶液,甲、丁产生气泡,且丁的反应速率快,甲速率慢:乙无明显现象,由此推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丙>乙>甲>丁 B.甲>丁>乙>丙 C.丁>甲>乙>丙 D.甲>乙>丁>丙
|
13. 难度:简单 | |
化学兴趣小组测量某无色透明溶液的pH值测量结果为pH=2,则下列记录可能正确的是( ) A.Fe3+、H+、NO3-、Cl- B.K+、MnO4-、NH4+、 OH - C.Ag+、H+、Cl-、 SO42- D.Ba2+、H+、NO3-、Cl-
|
14. 难度:简单 | |||||||||||||||||||||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
15. 难度:中等 | |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表示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气体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B.表示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C.表示等质量的Fe、Mg与足量稀盐酸的反应 D.向稀盐酸中逐渐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
16. 难度:中等 | |
某不纯的烧碱样品中含有Na2CO33.8%、Na2O5.8%、 NaOH90.4%, 取M克样品,溶于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溶液100克中,并用30%的NaOH溶液来中和剩余的盐酸至中性.把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后可得到固体质量为( ) A.23.4g B.30.6g C.35.7g D.58.5g
|
17. 难度:简单 | |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1)衣:①以下服装饰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成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羊毛帽子 B 蚕丝领带 C 涤纶围巾 D 纯棉外套 ②在服装饰品清洗中,硬水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2)食:①学校食堂的中餐食谱:大米饭、红烧排骨、煎鸡蛋、炒青菜、豆腐汤,其中大米饭主要为人体提供的营养素是_____。 ②饭后喝了冰镇汽水。常常会打嗝,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有关。 (3)住:现代建筑需要大量钢铁,防止钢铁制品锈蚀需要了解铁锈蚀的条件, 铁锈蚀的条件是铁与_____共同作用。 (4)行:各种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如图是我国的C919飞机,其中采用了大量合金和复合材料使其性能优异,合金的优点是_____(写一条即可)。
|
18. 难度:简单 | |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认真分析信息,回答: (1)分析上表规律,可推知,表中X的元素符号是_____。 (2)通过上表查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 (3)依据二、三周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排布规律是_____。 (4)写出一个由1、7、8号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 (只填一种)。
|
19. 难度:简单 | |
如图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①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要制取较为纯净的氧气时装置组合应选用_____(填字母标号,下同)。 (3)若将F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用可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测量时气体应从_____,(填“a”或“b” )进入F中。
|
20.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初中化学一些常见物质之间转化的关系图(有些反应条件已省略)。其中,A、B、X、Y均为无色气体,E、F为常见金属。请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B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 (2)蓝色溶液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黑色固体甲与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21. 难度:简单 | |
现探究一固体混合物的成分,已知其中可能含有Na2CO3、CuSO4、 BaCl2、 K2SO4、 NaCl 五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按图所示进行实验操作,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反应都完全进行)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判断,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操作①所得现象,则物质中一定没有_____。 (2)根据操作②所得现象,则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一定没有_____。 (3)根据操作③所得现象,则物质中一定有_____。 (4)通过实验操作④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
|
22. 难度:中等 | |||||||||||||||||||||
小丽来到实验室,看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于是她对这瓶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猜想假设]猜想一:没有变质,固体物质是NaOH; 猜想二:部份变质,固体物质是NaOH和Na2CO3; 猜想三:完全变质,固体物质是_____。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固体成分,他们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1)写出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为了进一步确定这瓶固体的成分,丙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反思和评价] 1、在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其中有一种不合理的方案是_____。 2、在实验方案Ⅲ的探究中,能代替CaCl2溶液进行实验的是_____。 (填序号) ①稀硝酸;②Ba(OH)2溶液:③Ba(NO3)2溶液;④K2CO3溶液: ⑤Ca(NO3)2 溶液
|
23. 难度:简单 | |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当地的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 )的质量分数,他们取25克样品放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100克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所用稀盐酸的质量与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1)当稀盐酸加到_____克时,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只填答案,不写计算过程)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要求计算步骤,精确到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