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菜刀生锈 B.酒精挥发 C.石蜡熔化 D.瓷碗破碎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不是人体所需营养素的是 A.糖类 B.蛋白质 C.尼古丁 D.水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KH2PO4 B.K2SO4 C.NH4NO3 D.Ca3(PO4)2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氮气 B.甲烷 C.氦气 D.二氧化碳
|
5.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6. 难度:简单 | |
下列用途中,主要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金属铜用于制导线 B.碳素墨水书写档案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木炭除冰箱中的异味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 ) A. 扇灭-隔绝氧气 B. 剪掉灯芯-隔离可燃物 C. 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 D. 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
8. 难度:简单 | |
钪(Sc)是一种“工业的维生素”。图为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钪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钪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1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10 D.钪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
|
9.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A.棉线和羊毛线:灼烧后闻气味 B.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情况 C.氯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加水溶解后测温度 D.硫酸铵固体和氯化铵固体:加熟石灰混合研磨后闻气味
|
10.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改变 C.反应生成的丙、丁物质的质量比为22∶9 D.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1
|
11. 难度:简单 | |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肥皂来清洗衣物,肥皂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钠(C17H35COONa)。下列有关硬脂酸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硬脂酸钠由5种元素组成 B.硬脂酸钠由18个碳原子、35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和1个钠原子构成 C.硬脂酸钠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8∶35 D.硬脂酸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12.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NH4+、NO3-、OH - B.K+、Mg2+、NO3-、SO42- C.Ba2+、Ag+、Cl-、CO32- D.H+、Na+、HCO3-、Cl-
|
13. 难度:中等 | ||||||||||||||||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下列操作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A.A B.B C.C D.D
|
14.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硫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表示物质的所属类别是单质 B.b点表示的物质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C.c点表示的物质是H2SO4 D.d点表示的物质所含的阴离子为SO42-
|
15. 难度:中等 | |||||||||||||||||||||
下列实验中,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
16. 难度:中等 | |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1)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臭氧 B 二氧化氮C PM2.5D PM10 (2)氢气是清洁能源,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品包装中充氮气可以防腐,是由于氮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若空气中其他成分忽略不计,如图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___(填字母)。
|
17. 难度:中等 | ||||||||||||||||||||||||||
某兴趣小组对KClO3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下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KClO3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所列3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____________。 (4)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KCl对KClO3分解______(填“有”或“无”)催化作用。 (5)要比较KClO3分解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了测量收集50mLO2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____________。
|
18. 难度:中等 | |
水和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我国研制出比漂白粉更高效的饮用水消毒剂“ClO2”,完成制取Cl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 2NaClO2= 2ClO2+________。 (2)衣服上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为汽油能____(填“溶解”或“乳化”)油污。 (3)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M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80gM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A点时溶液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②A、B、C三点所对应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填字母)。 ③在40℃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g。 ④若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从C点对应的溶液获得M的晶体,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5)实验室用68g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若过氧化氢完全分解,最多可产生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
|
19. 难度:困难 | |
金属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工业上用赤铁矿石炼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光亮铁钉的一系列变化。 ①中铁钉锈蚀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 ②中稀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所用的溶液X中的金属阳离子为 _________(用符号表示)。 (4)为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下列选用的药品可行的是____(填字母)。 A Fe、CuSO4溶液、Ag B FeSO4溶液、Cu、Ag C FeSO4溶液、Cu、AgNO3溶液D FeSO4溶液、CuSO4溶液、Ag (5)某金属粉末可能由铁、镁、锌、铝、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该样品2.4g,向其中加入100g一定溶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2g氢气,得到无色溶液,固体无剩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 样品中一定含有锌 B 样品中一定不含有银,可能含有铁 C 所得溶液中溶质总质量为12g D 加入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
20. 难度:困难 | |
如图所示,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分别由H、C、O、Na、Al 、S、Cl、Ca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A、I均由一种元素组成,D、E、F、H均由两种元素组成,B、C、G、J均由三种元素组成。A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固态D俗称“干冰”, G难溶于水,J是实验室中常用的燃料。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A_______________,J______________。 (2)写出B→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C→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 难度:困难 | |||||||||||||||||||||||||||||||||
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实验回顾)(1)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下图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发生装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实验探究)CO2与NaOH溶液反应 (查阅资料) (1)过量CO2通入NaOH溶液,发生两步反应。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第二步:Na2CO3+H2O+CO2=2NaHCO3 (2)Na2CO3和NaHCO3部分溶解度表
(实验设计)在室温为15℃时,将10gNaOH固体完全溶解于80g水中,而后匀速通入CO2,同时用传感器测定溶液的pH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1)通过图像分析,NaHCO3溶液显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2)为了确定M点溶液的成分,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
(3)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18min后溶液的pH基本不再变化,则此时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某同学向等体积、含等碳原子数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测得消耗盐酸与生成CO2的质量之间关系如图2、图3所示。(忽略CO2在水中的溶解)
(1)图2中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写化学式 ),图3中从B点开始的变化关系与图2完全重合,图3中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写化学式)。 (2)写出O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