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对课本中的图表、数据的使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能否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 B.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查找元素原子核内中子的数目 C.根据“酸、碱和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D.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确定该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
2. 难度:困难 | |
小明设计了下列四组物质,要求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一步转化,其中错误的是 A. Na2CO3→NaCl→NaNO3→NaOH B. C→CO→CO2→Na2CO3 C. Cu→CuO→CuSO4→Cu(OH)2 D. CaCO3→CaO→Ca(OH)2→NaOH
|
3. 难度:中等 | |
某气体可能由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一种或多种气体组成,经测定其中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质量比为1:2,则关于该气体的正确说法是( ) A. 一定是纯净物 B. 一定是CO和CO2的混合物 C. 该气体最多的可能组成的2种 D. 该气体最多的可能组成有3种
|
4. 难度:困难 | |
下图是一定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按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B.该反应中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2:1:2 C.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D.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
5. 难度:困难 | |
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B.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C.金属活动性:乙﹥甲﹥丙 D.消耗金属的质量:乙﹥甲﹥丙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物质的提纯、除杂和鉴别所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
7. 难度:困难 | |
某白色固体A,含有K2SO4、NaOH、CaCO3、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取少量A进行如下实验。 注:BaSO4难溶于盐酸;K2SO4、BaCl2的水溶液均呈中性。据此实验可知,固体A中的物质最多有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
8. 难度:困难 | |
已知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工业制HNO3的尾气中含有的NO2和NO常用NaOH溶液吸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NO2+2NaOH=2NaNO2+H2O,2NO2+2NaOH=NaNO2+NaNO3+H2O,NO不能被NaOH溶液吸收.同温、同压下NO2与NO的体积比如下,其中不能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的是( ) A. 1:1 B. 1:3 C. 2:l D. 3:1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
10. 难度:中等 | |
向盛有10g49%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5.6克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固体残留,t1时迅速倒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整个过程烧杯中溶液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a点是溶液,加入锌粉,有气体放出 B.b点时,溶液中溶质只有一种 C.c点时,烧杯中固体一定是铜 D.m=12.7
|
11. 难度:困难 | |
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试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CO2不能直接与BaCl2和MgCl2发生反应。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________。 (2)滤渣a的成分是________;白色沉淀b的成分是________。 (3)滤渣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的目的:________。 (4)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一定存在的物质是________。
|
12. 难度:中等 | |
AI是初中化学接触到的物质,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B、F为气体,B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F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H、I为两种白色沉淀,I既难溶于水又难溶于稀硝酸。请回答: (1)A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 F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
|
13. 难度:困难 | |||||||
化学课堂上,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分组实验。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都呈中性。 (1)第I组实验:探究酸和碱的反应。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并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充分振荡后,再逐滴滴入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测得溶液的pH<7.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 (2)第Ⅱ组实验:为了探究一瓶忘记盖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提出猜想) 猜想1;溶质是氢氧化钠; 猜想2:溶质是________; 猜想3:溶质是碳酸钠。 (设计实验)
(交流讨论) 老师问:“若向少量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猜想3一定成立吗?”同学们交流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3不一定成立,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两组实验后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废液缸中进行集中处理。若使废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氯化钠(酚酞除外)则需向废液中加入________。
|
14. 难度:中等 | |||||||||||||
为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某兴趣小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A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甲同学观察到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然后向B试管中继续滴加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后溶液仍为无色。此现象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3)为了验证C试管中有碳酸钠生成,乙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所示,请你帮助填写完整。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
15. 难度:困难 | |||||||||
某化学活动小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即使实验现象相同,其变化的实质也可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Ⅰ:在集气瓶底部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再将注射器中的水注入瓶中,振荡。 实验Ⅱ:向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现象分析)上述两个实验过程中,U形管中液面均出现_____(填“左高右低” 或“左低右高”)现象,其中实验Ⅰ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实验Ⅱ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归纳总结)相同的实验现象既可以由物理变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学变化引起。 (拓展延伸)在探究白色固体的组成时,也需考虑相同现象是否存在着本质区别。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甲同学取一定量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振荡,触摸试管外壁,没有感觉到放热现象,说明白色固体中没有_____。 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足以证明碳酸钙的存在,其理由是_____。 步骤2:为进一步得出准确的结论,他们进行了下面所示实验。
|
16. 难度:困难 | |||||||||||||
维C泡腾片是一种常见的补充维生素C的保健品。某品牌维C泡腾片(以下称“本品”)的主要成分如图1所示。 (1)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维生素C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g c.维生素C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d.维生素C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2)阅读本品的营养成分表:每100g维C泡腾片含钠5750mg(1mg=10﹣3g)。已知本品其他成分不含钠元素,则本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维C泡腾片水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将本品一片投入蒸馏水中,有气泡产生,反应原理为:H3C6H5O2+3NaHCO3=Na3C6H5O2+3CO2↑+3_____(填化学式)。待不再产生气体后,测得溶液呈酸性。 (4)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质量分数的测定:称量相关实验用品质量,将本品一片投入蒸馏水中,待不再产生气体后,称量锥形瓶及瓶内所有物质的总质量。装置如图2所示。 相关数据如表:
①根据以上数据计算本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②实验测定结果与题(2)计算结果相比有明显偏差,其可能原因是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