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变化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洗洁精除油渍 B.洁厕精除锈斑 C.干冰制冷 D.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2. 难度:简单 | |
城市污水经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统称“中水”,因为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的污水(下水)之间,故名为“中水”,说法正确的是 A.“中水”是一种饮用水 B.利用“中水”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C.“中水”中水分子的构成与蒸馏水中水分子的构成不同 D.将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成“中水”的过程中要过滤、吸附和蒸馏
|
3.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碘元素的部分信息、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B.碘原子核外共有53个电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 C.碘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碘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D.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碘会引起皮肤角质化
|
4. 难度:中等 | |
下列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思路,你认为不妥当的是 A.将农家肥和化肥综合使用,以提高生产效益 B.对大棚中的植物施加适量的二氧化碳,以促进其光合作用 C.种植、养殖、制沼气相结合,既可以改善环境又可以提高畜牧业的产量 D.将硝酸铵和熟石灰混合施用,在给农作物提供营养元素的同时,又能降低土壤的酸性
|
5. 难度:简单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烧杯作为反应容器时不能直接加热 B.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中,不能随意丢弃 C.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 D.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量取水时俯视量筒刻度会使溶液浓度偏低
|
6. 难度:简单 | |
茉莉花香气的成分有多种,乙酸苯甲酯 A.由三种元素组成 B.相对分子质量为150 C.碳、氧两种元素质量比为9:2 D.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7. 难度:简单 | |
甲和乙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共有三种氧化物 B.该反应原理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C.反应中三种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D.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4:1
|
8. 难度:中等 | |
某燃煤发电厂的废气中有 A.酸雨是 B.此过程中既有分解反应,又有化合反应 C.使用此废气处理装置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 D.从该过程可以看出,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
10. 难度:困难 | ||||||||||||||||||||
下表是NaCl和Na2C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30℃ B. 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C. 40℃时,5gNaCl中加10g水可得溶质质量分数为26.3%的溶液 D. 40℃时,9g Na2C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10℃,析出固体的质量为7g
|
11. 难度:困难 | |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O2(H2O)﹣用生石灰 B.NaCl溶液(KNO3)﹣降温结晶 C.CaCO3粉末(Na2CO3)﹣加水过滤 D.KCl溶液(K2CO3)﹣加适量盐酸
|
12. 难度:中等 | |
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
13. 难度:中等 | |
乙炔
|
14. 难度:困难 | |||||||||||||
消防教育常提及火灾发生时“要往低处逃生”,提出这一逃生技巧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同学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Ⅰ.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 Ⅱ.二氧化碳含量过多是火灾中使人窒息的主要原因之一。 Ⅲ.高温是火灾中使人伤亡的另一主要原因,温度大于 (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 (1)不同高度蜡烛的熄灭时间:
(2)不同位置传感器测得的相应数据如图:
(解释与结论)
A
(反思与评价)
A 坐电梯往楼下撤离 B 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C 沿着大火尚未燃及的应急通道迅速往未起火的楼下撤离 D 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
15. 难度:中等 | ||||||||||
菱铁矿主要成分是碳酸亚铁 (查阅资料) ① ② ③ ④ ⑤ (猜想与假设)猜想1:固体成分是 (活动与探究)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解释与结论)
(拓展与应用)
|
16. 难度:简单 | |
过氧乙酸(
请计算:3kg的乙酸完全反应可制得多少kg浓度为
|
17. 难度:中等 | |
小方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制备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