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届江苏省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二阶段学情检测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由于美苏都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也有各自的势力范围,那么,形成两个以它们为核心的互相对立的政治军事同盟就是不可避免的。”材料论述了美苏“冷战”

A.形成的原因          B.开始的标志        C.结束的标志        D.产生的影响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漫画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局面是

6ec8aac122bd4f6e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冷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②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③敌对双方是根据国家社会性质来划分的

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美苏冷战对峙使苏联陷入困境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它们先后进行了改革,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其中改革较为突出的是

A.保加利亚         B.波兰              C.匈牙利           D.阿尔巴尼亚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图中,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6ec8aac122bd4f6e

A.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B.朝鲜战争的刺激

C.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D.形成经济共同体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20世纪50年代西欧经济振兴,其原因不包括

A.凭借原有的经济基础                   B.各国政府采取干预经济的措施

C.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战争期间积累的财富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图片中的历史:现在,很多欧洲人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能够反映这一观念转变的标示是

6ec8aac122bd4f6e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小亮准备找“冷战”的有关知识,可以用下列哪组关键词在网上进行搜索?

A.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苏联解体

B.《北大西洋公约》、马歇尔计划、斯大林格勒会战

C.雅尔塔会议、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

D.珍珠港事件、马歇尔计划、欧共体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20世纪70年代,日本从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你认为导致日本飞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

②重视教育

③美国对日本的扶持

④加强对外的经济侵略和物质掠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很充分。下列关于美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得所有奴隶都获得了自由

B.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照明方式

C.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范例

D.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局面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小刚同学以“二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独立与振兴”为主题作探究性学习,以下是他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1959年,古巴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广大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树立了榜样

③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④亚非拉国家独立后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仅1960年非洲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

A.纳米比亚独立年    B.埃及独立年          C.非洲独立年       D.南非独立年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不仅使非洲国家失去了经济资源,他使非洲国家失去了政治尊严,那就是民族的独立和平等。下列史实标志着非洲国家最终找回“政治尊严”的是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C.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列历史知识的关联,不正确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

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人权宣言》

C.苏俄新经济政策——1936年新宪法

D.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工业复兴法》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一位著名的记者曾经在1933年分别游历了苏联、美国、中国和德国,发出了以下四篇报道。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B.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C.中国东北三省已沦为日本殖民地           D.德国进攻波兰,二战爆发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尼赫鲁在庆祝印度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这表明印度结束了

A.英国的直接统治   B.法国的直接统治   C.西班牙的直接统治   D.葡萄牙的直接统治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某校九年级(1)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在“美国发展之路”的探究活动中制作了下面的图表。与图表中③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6ec8aac122bd4f6e

A.独立战争          B.南北战争

C.罗斯福新政        D.美苏争霸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可能发生的历史事件,不包含

A.凡尔登战役       B.南京大屠杀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下边是小飞围绕“巴拿马人民斗争的最后胜利”制作的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与史实明显不符,此处是

6ec8aac122bd4f6e

A.胜利时间                B.斗争对象

C.成果                    D.意义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1)林肯为解决黑奴制的存废问题,颁布了什么文献?黑奴制的废除是美国历史上哪一次战争的重要成果?(2分)

(2)罗斯福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他的对策是什么?该对策有何突出特点?(4分)

(3)杜鲁门向国会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它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什么?这些纲领和政策是何时出台的?有何重要历史意义?(3分)

(4)美国为配合“冷战”在经济、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5)美国的“冷战”政策导致二战后世界格局出现怎样的变化?冷战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是什么?(2分)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观察下面手绘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6ec8aac122bd4f6e

(1)该国在A处进行了哪次重要改革?使其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

(2)一战后,它在1921年参加了为解决东亚、太平洋地区矛盾而召开的国际会议,并起到主要作用。请写出该会议签署的条约名称及该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2分)

(3)该图在B处也曾深受经济危机困扰,它是如何应对的?试举一例说明此情况。(2分)

(4)在20世纪50年代后,该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措施中最富远见的是什么?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在何时?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经济腾飞的哪些经验?(两点即可)(4分)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欧洲共同体成长历程简表

时间

事件

1967年

欧共体成立

1973年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洲共同体

1981年

希腊加入欧洲共同体

1986年

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洲共同体

材料二:愿意在尊重他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同时加深他们人民间的团结;……

            决心实现他们经济的强大和同步发展并根据本条约的规定建立一个包含一种单一及稳定的货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

决定建立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条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共同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截止到1986年,欧洲共同体拥有多少个成员国?(2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联盟成立于哪一年?欧洲联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3分)

(3)目前,欧洲正在经历一场债务危机,有人认为欧盟无法摆脱这场危机,对此你有何评论?(2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