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材料二 在日本马关,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对李鸿章冷嘲热讽,说你们“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将相。”李鸿章忙厚颜以对:“天无度,地无量,这才是,帝王将相。” 材料三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呜锣罢市,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请完成: (1)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指什么? (2)李鸿章本是清朝要员,透过材料二,你看出了他怎样的嘴脸?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导致李鸿章如此行径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一、二联系在一起。说明了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台湾人民怎样的心声?
|
2. 难度:中等 | |
对比中英《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
3. 难度:简单 | |
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历史上称为 。
|
4. 难度:简单 | |
1894年9月。在 海域。日本舰队突然进攻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 壮烈牺牲。
|
5. 难度:简单 | |
年, 代表清政府与日本首相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
6. 难度:简单 | |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其中把山东作为势力范围的是 。
|
7. 难度:简单 | |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8. 难度:简单 | |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
9. 难度:简单 | |
19世纪末期,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
10. 难度:简单 | |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是在( ) A.平壤战役后 B.牙山海战后 C.黄海海战后 D.辽东之战后
|
11. 难度:简单 | |
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在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12. 难度:简单 | |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
13. 难度:简单 | |
在山东的刘公岛有一座甲午战争纪念馆。如果你是一名解说员。你将向参观的人们介绍哪些内容( ) ①林则徐率军抵抗英军 ②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 ③邓世昌为国捐躯 ④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⑤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
14. 难度:简单 | |
《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条款是 ( ) A.增开通商口岸 B.赔款白银2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15. 难度:简单 | |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一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道出了赤子对祖国母亲的眷恋,对回归祖国的呼唤。诗中“酷炎的夏日”指的是( )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B.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C.日本的殖民统治 D.法国的殖民统治
|
16. 难度:简单 | |
甲午中日战争后,迫使日本“还辽”的三国不包括 ( )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法国
|
17. 难度:简单 | |
中日《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8. 难度:简单 | |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而奥运会帆船比赛将在青岛的胶州湾举行。但是在110年前,胶州湾里却游弋着外国人的军舰,你觉得这些军舰属于(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
19. 难度:简单 | |
19世纪八九十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 ) A.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更大 B.索取的赔款数额更多 C.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越来越少 D.纷纷获得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
20. 难度:简单 | |
下列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最远的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瑗珲条约》
|
21. 难度:简单 | |
“太后不识国事险,危亡犹筹万寿典。挪用军费修颐和,此战岂能不失败。”诗中“此战”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2. 难度:简单 | |
19世纪末,一位诗人曾赋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的创作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破产 B.《马关条约》签订 C.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公车上书失败
|
2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功,备极一时之盛。” 材料二1895年,京师城门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孝钦皇太后”指谁?甲午年指哪一年?这段话描述了什么事情? (2)材料二中“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分别指何事? (3)你认为“三军败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割地求和”这件事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