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唐太宗认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根据这个用人原则,唐太宗任用的人才有 ①沈括 ②房玄龄 ③杜如晦 ④姚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2. 难度:简单 | |
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苏湖熟,天下足…蜀锦冠天下”等谚语可以归纳出宋元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民族关系的发展 C.政权的并立 D.专制统治的加强
|
3. 难度:中等 | |
诗歌是生动鲜活的历史,它向人们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沧桑。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黾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
4. 难度:简单 | |
现今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下列皇帝最早对考生采用面试方式的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
5. 难度:简单 | |
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6. 难度:简单 | |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史称“开元之治”的时代,他能够显摆的物件不可能有 ①富丽精美的唐三彩 ②美感别致的冰裂纹瓷器 ③大气磅礴的《清明上河图》 ④高古质朴的赵孟頫画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7. 难度:简单 | |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C.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D.唐朝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
8. 难度:简单 | |
宋梅尧臣《水轮咏》的“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描述的是 A.隋朝/灌溉工具/筒车 B.唐朝/灌溉工具/筒车 C.隋朝/耕作工具/曲辕犁 D.唐朝/耕作工具/曲辕犁
|
9. 难度:简单 | |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
10. 难度:困难 | |
观察下面三幅有关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图片,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①③②
|
11. 难度:中等 | |
某班四位同学撰写了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论文成公主对西藏地区的影响》 B.《趣谈孔子的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创建》 C.《从交子看北宋的商品经济》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
12. 难度:简单 | |
《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日:“……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
13. 难度:简单 | |
清代旧例:“凡内地商人赴外洋者,必戚里具结状,限往返期,逾限者连坐…….过三年不归者,不听回籍。”这体现了清朝的政策是 A.友好邦交 B.鼓励贸易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
14. 难度:中等 | |
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在下列各项中,可以看到的有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 ②在“瓦子”里有人在说书,有人在看《三国演义》 ③有人在使用纸币购物 ④人们在阅读《红楼梦》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15. 难度:简单 | |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民族团结 B.反抗侵略 C.社会变革 D.和平交往
|
16. 难度:简单 | |
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史实能有力证明的是 ①顺治接见达赖五世,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②康熙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③清政府规定,历世达赖、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④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立“伊犁将军” ⑤土尔扈特是藏族的一支,他们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
17. 难度:中等 | |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事件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①郑和下西洋 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清朝设驻藏大臣,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物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8. 难度:简单 | |
与下图我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相对应的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唐朝D.元朝
|
19. 难度:简单 | |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
20. 难度:简单 | |
2012年诺贝尔委员会给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下列根据民间故事创作的描写神魔鬼怪虚幻世界的长篇小说是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
21. 难度:简单 | |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武则天的统治弘扬了贞观之治,又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
22. 难度:中等 | |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日曛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洲。”根据诗歌内容,据此判断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应是南宋与辽、西夏对峙的时期。
|
23. 难度:中等 | |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24. 难度:简单 | |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清代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25. 难度:中等 | |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京杭大运河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隋朝大运河共五段,其中流经今苏州境内的一段属于苏州河。
|
26. 难度:简单 | |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与开放的朝代,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和文成公主入藏这些历史事件体现了唐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
27. 难度:简单 | |
唐朝时,日本派出大批 来到中国学习唐朝文化;宋朝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 ,加以管理。
|
28. 难度:简单 | |
唐朝时出现的新式农具是 和筒车;宋代从越南引进的 在江南推广。
|
29. 难度:简单 | |
明朝设置的 ,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清朝设置的 ,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
30. 难度:中等 | |
通过交往,不同特色的经济、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图 材料三: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1分)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1分) (2)读材料二隋朝大运河图,请写出流经苏州的那段运河名称。(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变化的原因。(1分)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步辇图》反映的是吐蕃(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 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同时还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隆重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结合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写出此图作者是谁?(1分)图中端坐中央的是何人?(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藏在哪个朝代正式受中央政府管辖?(1分)设什么机构管辖?(1分) (3)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官职?(1分)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1分)
|
32. 难度:中等 | |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选举志》 材料二: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三: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1分)并分析其弊端。(1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1分)材料一、二体现了统治者怎样的意图?(1分)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中国选择了陆地”?(1分)这些选择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