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占城稻属于早籼稻,具有耐旱、适应性强、生长期短等多种特点.这一优良品种引进于( ) A. 越南 B. 泰国 C.缅甸 D.印度
|
2. 难度:简单 | |
宋朝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当时著名的瓷都是( ) A. 开封 B. 广州 C. 景德镇 D. 洛阳
|
3. 难度:简单 | |
南宋临安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这反映了( ) A. 农业发达 B. 手工业发达 C. 商业发达 D. 对外贸易繁荣
|
4. 难度:简单 |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 宋辽对抗 B. 南宋与金对峙 C. 宋夏和议 D. 北宋与金对峙
|
5. 难度:简单 | |
宋朝的对外贸易非常频繁,出海贸易的商人应该向哪个部门报批( ) A. 市舶司 B. 中书省 C. 三司 D. 十三行
|
6. 难度:简单 | |
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 A. 建立蒙古政权 B. 推行郡县制 C. 建立元朝 D. 创立科举制
|
7. 难度:简单 | |
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 A. 辽 B. 西夏 C. 金 D. 元
|
8. 难度:简单 | |
元军进攻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财产充作军费;到元军大营谈判时,他遭到扣留,威武不屈……从容就义。请问他是( ) A. 张骞 B. 文天祥 C. 成吉思汗 D. 司马迁
|
9. 难度:简单 | |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台湾称作( ) A.流求 B.夷洲 C.琉球 D.赤嵌楼
|
10.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 材料三: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元朝为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管辖实行了怎样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又设置了什么机构专门管理台湾地区? (2)材料二说明了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中国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哪个地区?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
11. 难度:简单 | |
巴拿马运河是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运河,素有世界桥梁之称。在我国古代也有这样一项水利工程,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它是( ) A. 都江堰 B. 长城 C. 大运河 D. 灵渠
|
12. 难度:简单 | |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 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
13. 难度:简单 | |
“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成为时下的流行话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穿越到了唐代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是( ) ①一起饮茶诵诗的年轻人 ②外国人购买“唐三彩” ③“遣唐使” ④进京赶考的读书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14. 难度:简单 | |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对联中,“诗圣”指的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李商隐 D. 杜牧
|
15. 难度:简单 | |
唐朝末年,爆发了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著名的起义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绿林起义 C. 黄巾起义 D. 黄巢起义
|
16. 难度:简单 | |
学习了隋唐史后,几位同学做主题演讲,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 A.文明初露曙光 B.繁荣与开放 C.分裂奔向统一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
17.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 B. 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 C. 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 D.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
18. 难度:困难 | |
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 知州 B. 通判 C. 转运使 D. 宰相
|
19. 难度:简单 | |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20. 难度:简单 | |
“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A.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江南的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
21. 难度:简单 | |
“朝廷…实仰南财”;“丝、棉纺织、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多集中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出现( ) A. 南北朝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