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双语学校三区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世袭制    C. 察举制    D. 分封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A. 秦朝的太尉    B. 唐朝的中书省    C. 宋朝的通判    D. 清朝的军机处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该制度是(    )

A. 三省制    B. 科举制    C. 行省制    D. 内阁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命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烽火戏诸侯”是指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随意点燃烽火戏弄诸侯而失信于诸侯的故事。下列制度与“诸侯”相关的是(    )

A. 九品中正制    B. 三公九卿制    C. 分封制    D. 察举制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收精兵②削实权③制钱谷④废丞相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在上海嘉定孔庙内有一个博物馆,馆内藏有一张我国迄今发现并保存下来的唯一一份殿试试卷——明朝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殿试的试卷。这张试卷体现了(    )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征辟制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的(   )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家国同构观念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对该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继承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B. 皇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皇权

C. 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取消    D. 使各部门互相配合,彼此牵制,皇帝大权独揽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

A. 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B. 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C. 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 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唐朝时有一读书人贾六进士及第后,被分配到审议军国大政场所的部门工作,他应就职于(    )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吏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C. 皇权至高无上    D. 书同文,人同伦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汉武帝统治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

A. 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    B. 实行推恩令

C. 实行三省六部制    D. 实行郡县制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我国目前34个省级级行政区划,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省”这一称呼最早源于(    )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行省制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 皇帝制与郡县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北宋初年所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在于(    )

A. 使调兵与统兵权相互牵制    B. 加强对带兵将士的防范

C. 取消宰相对军事与财政的支配权    D. 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财政大全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唐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中书、门下、尚书省负责起草、审核、执行.宋朝把行政权交给中书门下,军事交给枢密院,把财政权一分为三,称为“三司”,分别负责盐铁、户部、度支。宋朝对丞相制度的发展(    )

A. 减弱对皇权的约束,加强了皇权    B. 分散了职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C. 是一个创举,加强了中央集权    D. 体现了皇权之下的民主政治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是得到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 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 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D. 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材料表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是(    )

A.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通判”这一官职是在哪一朝代设立的(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官员选拔标准制约教学内容    B.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 科举制形成的价值观念取向    D. 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这说明中国古代(    )

A. 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    B. 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

C. 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    D. 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臣下上帝王奏章中往往使用“昧死上言”“冒死陈闻”“臣有斧质之罪”等词。如秦朝丞相王绾、御史大夫李斯等上书建议用最尊贵的“泰皇”为帝号也要称“臣等昧死上尊号”。这表达了(    )

A. 臣子张扬道义的抗争精神    B. 权威文化的绝对服从意识

C. 对无道君主的恐惧和懦弱    D. 古人谦虚谨慎的处事态度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

A. 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 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

C. 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 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下列历史剧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

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用三省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C. 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汉冶萍公司》记载,1898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北方民众思想普遍闭塞、保守    B. 近代中国工业比较均衡发展

C. 国人对近代机器工业认识各异    D. 洋务派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 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C. 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 民族主义思潮已影响到民众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    )

A. 虎门销烟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中国抗战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918年,山西省在省长阎锡山的推动下开展教育改革,将小学所用课本一律改用白话。这一改革的背景是(    )

A. 辛亥革命的发展    B.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C. 五四运动的爆发  D.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 “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B. “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 “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 “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翎《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两种制度?这两种制度各有何特点?

(2)材料一、二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3)据材料三,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及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和目的。

(5)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诸侯和官员的任命,实行“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的世官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于是大家都要争当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进城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

——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材料三 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时期官员产生的主要途径。

(2)据材料二,指出其反映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形成时间及弊端。

(3)据材料三,归纳孙中山“赞美”科举制的主要原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对古代中国政治的积极影响。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走向,……从此宪法精神作为中国政治的最高精神和原则,成为近代政治制度的保障。以后的中国历史,尽管宪法的命运多舛,但宪法的精神一直维持不辍。

——刘庆楚《民族复兴史上的三大历史“飞跃”》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20年间,外资轮运企业垄断了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运,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已至暮年的晚清政府既无振作航运业的美备之法,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统管局务;中国社会大量游资的持有者买办商人拥有大量资金,却由于利润刺激大多将资本投向外国股份公司,“深受洋人盘剥之”……而且,洋务运动的军事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于是,李鸿章向当时的同治皇帝上书,要求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股票募集资金,然后进行轮船招商。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政治走向的法律文献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说明轮船招商局创办的目的和实行“官商合办”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