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记听课笔记是历史学习的好习惯,小张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A. 齐桓公首霸 B. 商鞅变法 C. 秦统一六国 D. 百家争鸣
|
2. 难度:困难 | |
这个条约并不是由相互平等谈判达成,而是一场战争后强加给中国,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这个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3. 难度:简单 | |
在近代中国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中,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使中国逐渐融入工业文明的大潮。这些运动( ) A. 完善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制度 B. 取得了反抗外国侵略的胜利 C. 完成了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D. 反映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
4. 难度:简单 | |
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 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B. 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
5. 难度:简单 | |
我们今天的许多节日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其中与青年节、建军节有直接关系的两个历史事件分别是:( ) A. 中共一大、秋收起义 B. 五四运动、南昌起义 C. 南昌起义、中共一大 D. 五四运动、武昌起义
|
6. 难度:简单 | |
1938年春,日军进犯徐州.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截断日军补给,日军被歼一万多人,南京失守后的士气为之重振。这次战役是( ) A. 平型关大捷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大捷 D. 淮海战役
|
7. 难度:简单 | |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据此,我国开始实施( ) A. 土地改革 B. 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农业合作化运动 D. “大跃进”运动
|
8. 难度:简单 | |
学者布克哈特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意识处在一层纱幕之下,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组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这层纱幕”在意大利最先消散是由于( ) A. 罗马共和国崛起 B. 新航路的开辟 C. 文艺复兴的兴起 D. 殖民扩张活动
|
9. 难度:简单 | |
“世界近代史上风云人物的他,在革命暴风雨中崛起,他为法兰西的新生产下了赫赫战功,也曾给欧洲留下了难以抚平的战争创伤。”文中的“他”是( ) A. 克伦威尔 B. 华盛顿 C. 罗伯斯庇尔 D. 拿破仑
|
10. 难度:中等 | |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时,出现的交通工具是( ) A. 汽船、火车 B. 汽船、汽车 C. 汽车、飞机 D. 火车、飞机
|
11. 难度:简单 | |
清政府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在《使东述略》中描述到:日本的景物风貌已由本来的“汉唐遗风”一变而“趋欧俗”。这一现象反映了明治维新的情况。( )
|
12. 难度:中等 | |
英军第一次使用了坦克……陆地的远程大炮、空中的飞机、海上的战舰展开了全面和立体的厮杀。这种场景最先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
|
13. 难度:中等 | |
罗斯福新政采取了调节与控制工业生产、整顿银行、补贴农业等一系列措施来摆脱经济危机。这些措施的突出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 )
|
14.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会议批评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全会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指出材料一中的“会议”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会议”作出的影响最深远的决策是什么? (3)请概括以上两次会议的共同点。(回答两点)
|
15.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1)材料一中,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直接得益于哪一措施的推行?这一措施为什么能成功? (2)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最早设立经济特区的是哪些省份?据材料二,说出经济特区区位选择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
|
16.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空前发展,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50年代为4.0%,60年代为5.0%。1970年与1950年相比,美国工业生产增加了1.24倍。 材料二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昔日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严重衰落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发出了欧洲统一的呼声。 材料三 1958-1972年期间,欧洲共同体六国的出口额从227亿美元增长到1412亿美元,增加了5.2倍,而美国只增加了1.7倍。共同体国家间的相互贸易更为迅速。从1958年到1972年的15年间,增长了9.7倍……1959-1969年期间,共同体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5%,高于美国的4.3%。 ——以上三段材料均摘自《世界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回答两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欧洲政治家们发出欧洲统一呼声的原因?(回答两点) (3)据材料三中的欧洲共同体改名后的称呼是什么?欧洲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美国有什么不同?(回答两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