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厦门市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标志着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国家的历史事件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通过《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祖国大陆基本获得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开国大典的举行          B.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C.解放军进驻北京            D.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之后,新中国与邻国并肩战斗,历时3年取得某场战争的重大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场战争(    )

A. 使祖国实现了完全统一    B. 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环境

C. 保证了新中国土改的顺利进行              D. 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土地占有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颁布了(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 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54年秋,小明的爷爷去北京参加了一次大会,还举手表决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他参加的这次会议是(    )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八大”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能看到的社会现象有(    )

①积极生产,支援抗美援朝前线    ②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④大炼钢铁,吃公共食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某历史展览厅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中华民族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实现“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五四运动    B. 三大改造    C. 大跃进    D. 改革开放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956~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遭到建国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与践踏    D. 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说的是我国部分地区人民公社农民吹哨下田干活的事。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我国实现了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C. 平均主义分配原则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D. 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局面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每个时代都有着反映鲜明时代特色的流行语。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流行语的出现放映了(    )

A.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C. 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进步    D. “大跃进”时期浮夸风严重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C. 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D.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导致党和政府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出现重大失误的原因包括(  )

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②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清

连续出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   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而急于求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票据是历史的浓缩与见证。下图票据所见证的历史时期是(    )

A. 土地革命时期

B.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C. “一五计划”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78年11月,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道路的宣言书。随后以此作为指导思想而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

A. 遵义会议    B. 中国共产党“七大”

C. 中国共产党“八大”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电视片《复兴之路》中有这么一段解说词:“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这次社会变革的总设计师是(  )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胡锦涛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图是中国南方某市市政府门前的一座标志性雕像,名为“拓荒牛”,蕴含的是“开拓创新”的精神。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这座城市是(  )

A. 深圳    B. 珠海

C. 上海    D. 厦门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为了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权利,建国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

A. 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一国两制”方针    D.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对此,香港媒体评论道:“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

A. 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C.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 将香港设为经济特区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电视荧屏上,你可以看到台湾艺人吴奇隆参加《奔跑吧兄弟》,庾澄庆担任《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导师,大陆歌唱家宋祖英在“台北小巨蛋音乐会”倾情演出……这些现象说明了(  )

A.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B. 两岸演艺明星实力差别巨大

C. 台湾当局完全赞同“一国两制”    D. 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

A.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C. 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我国自1964年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多次声明:中国“始终恪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据此,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最主要任务是(    )

A. 先发制人    B. 核反击    C. 航天发射    D. 核能开发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下图为该周刊20世纪70 年代某期的封面,报道中美外交的一次重大活动。下列关于这次外交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生于1971年的夏天

B. 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C. 标志着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推动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下列属于此类活动的是(  )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参加日内瓦会议

C. 参加万隆会议    D. 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两弹一星”是指(    )

A.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被誉“两弹一星”精神,在我国国防科技战略上奋斗了28年,被誉为“两弹元勋”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

A. 钱学森    B. 王进喜    C. 聂荣臻    D. 邓稼先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位当选者是(  )

A. 钱三强    B. 袁隆平    C. 杨利伟    D. 马寅初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邓小平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保障“十亿人口”基础教育的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希望工程”

C.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D. “科教兴国”战略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列现象能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的是(   )

①人们需凭粮票、肉票、布票等票证购物 

②轻松惬意地网上淘宝、电视购物

③吃“大锅饭”成为大家的追求

④居民自费旅游,出行坐飞机、开私家车等越来越普遍

⑤服饰时装多样化,文娱活动丰富多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二、判断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李先生亲身经历了香港回归及以后的发展,高兴地说:“香港作为我国一个经济特区,正是因为得益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才能有今天的繁荣和稳定。”李先生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三、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三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一)                            (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                   大包干,就是好,

磙子一信就逃荒。                   干部群众都想搞。

只见凤阳女出嫁,             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不见新娘进凰阳。             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文革时期                                   ——1979年

材料四  1953年由粮食“统购代销”(即只有政府有买卖粮食的权力。农民必须依照政府规定的数量、品种和价格将粮食卖给国家。城里人亦需按照规定的数量、品种和价格购买粮食。)票证越来越多,其实是经济越来越困难的表现。1993年2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正式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952~1957年间我国工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中的一次运动,这次运动的名称是什么?画中文字“社”指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段唱词分别反映出凤阳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第二段唱词的出现是由于中央在农村推行了什么改革措施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粮票、油票会退出历史的舞台?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如今的中国,正在逐渐影响着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中印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两国总理……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材料二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是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相互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

——周恩来  1954年

材料三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会议”是哪一次会议?周恩来促成“会议成功”的“金钥匙”是什么?

(3)材料三中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推动这个局面出现的关键事件是什么?除此之外70年代还有哪些重大外交成就? 

(4)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你认为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会用脚投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逃港者多为农民,也包括部分城市居民、学生、知识青年、工人,甚至军人。从政治成分看,普通群众居多。

当时对偷渡逃港者的打击是异常严厉的。那么,为什么要逃港呢?

1957年,农村集体化进一步升级。宝安县委通过《关于限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几项规定》,限制社员自留地和副业收入;社外农民不准开荒,不准弃农经商,“以彻底堵塞资本主义漏洞”;农民家中如果有金银首饰,都要报告政府,然后收为国有。

到了1959年,广东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一个逃港者回忆,那个时候,伙食里基本看不到肉和油,就连青菜都很罕见。为了缓解饥饿,他曾经吃过蕉渣、禾秆、木瓜皮、番薯藤,甚至一度还吃过观音土。

应该拿逃港者怎么办?这成为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1978年,习仲勋主政广东后,经过大量的走访,亲身感受到了当地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的渴望。他意识到,光靠严防死守不可能有效地遏制偷渡,必须另辟蹊径。 随后,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中央提出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的想法。

1980年8月26日,在逃港的桥头堡深圳,率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然消失了!不仅如此,许多已经逃到香港的当地居民,在听说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政策放宽后,又都回来了。

在深圳特区成立十周年的1990年,习仲勋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番话:“千言万语说得再多,都是没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

——摘编自《冰点•特稿第778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逃港现象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