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升国旗、唱国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是( ) A. 《马赛曲》 B. 《黄河大合唱》 C. 《毕业歌》 D. 《义勇军进行曲》
|
2. 难度:中等 | |
某导演拍摄一部反映1949年共和国诞生的纪录片,其中标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的画面是( ) A. 淮海战役 B. 渡江战役 C. 开国大典 D. 三大改造
|
3. 难度:简单 | |
下图的内容是关于西藏解放历史的叙述。这段话说明的是西藏解放的( ) A. 背景和人物 B. 人物和方式 C. 方式和背景 D. 时间和意义
|
4. 难度:简单 | |
上甘岭战役中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壮烈牺牲的是( ) A、邓世昌 B、佟麟阁 C、邱少云 D、黄继光
|
5. 难度:简单 | |
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A.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 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 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D.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6. 难度:困难 | |
《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7. 难度:中等 | |||||||||||||||||||
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行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苏联的经济援助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
8. 难度:中等 | |
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面的两幅图出现在( )
A. “大跃进”运动时期 B.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9. 难度:简单 | |
对一个职业、一种工作、一项事业、一门手艺,要有发自内心、始终如一的热爱;要有经久不衰、脚踏实地的干劲;要有淡泊名利、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工匠精神”。下列人物中发扬工匠精神,成为石油工人楷模的是( ) A. 邓稼先 B. 王进喜 C. 焦裕禄 D. 袁隆平
|
10. 难度:简单 | |
“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 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B. 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C. 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D.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
11. 难度:简单 | |
20世纪70年代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大讨论首先否定了( ) A. 以阶级斗争为纲 B. 资产阶级自由化 C. “两个凡是”的方针 D.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
12. 难度:简单 | |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13. 难度:中等 | |
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下列属于这一范围的“改变”包括( ) ①发展乡镇企业 ②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扩大经营自主权 ④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哪一城市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现代史上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 ) A. 上海 B. 厦门 C. 南京 D. 深圳
|
15. 难度:简单 | |
下图所示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B.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 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
|
16. 难度:简单 | |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内容包括( ) ①特区姓“社”不姓“资”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④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
17. 难度:简单 | |
当你看到“中共十五大”、“改革开放”、“光辉旗帜”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是( )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
18. 难度:简单 | |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党和政府实行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一国两制”
|
19. 难度:简单 | |
火箭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军种,被称为“国之利器”,被西方视作“神秘之师”,它是由哪一军种更名而来( ) A. 海军 B. 空军 C. 陆军 D. 第二炮兵部队
|
20. 难度:中等 |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跳槽”“炒鱿鱼”“创客”等新鲜词汇频繁出现,这实际上反映了( ) A. 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B. 人民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 C. 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D. 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
|
21. 难度:中等 | |
列举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作出的突出贡献
|
22. 难度:简单 | |
请根据下列图片写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或农业政策。 ①农民分地埋界桩
②农业社农民在分粮 ③人民群众高举插标语牌
④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 难度:简单 | |
八年级二班的琳达同学在复习历史时,写下了这样一篇总结我国建国后的科技成就的文章,但文中出现了五处错误,请帮他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同日,我国政府发表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用核武器.我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核武器的三个国家之一,对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维护世界和平起着重要作用.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卫星.“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载人飞天的梦想。 (1)错误:____________;改正为:___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___;改正为:____________. (3)错误:____________;改正为:____________. (4)错误:____________;改正为:____________. (5)错误:____________;改正为:____________.
|
24.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不得大陆/不回故乡/大陆乎/何日光复 —— 国民党元老、国际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的《国殇》 材料二: 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习马会”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习近平指出:“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共同巩固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 (1)材料一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党和政府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 “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你认为海峡两岸能够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
25. 难度:中等 | |
图片见证历史,图片诉说历史.新中国成立至今,虽然压经风雨六十余载,却走过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之路.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图1反映了三大改造中的哪一项内容?这次改造中的创举是什么?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图2中的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会议在思想、政治、组织上各做出了怎样的重要决定? (3)简述图3中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历史背景。 (4)从我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及成就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26. 难度:中等 | |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代表团是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 材料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材料三: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见图) 材料四:它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1991年中国加入该组织后,……为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材料一中周恩来总理为“求团结”提出的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从材料二中找出美国考虑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两点原因。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 “中国人来了”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中国人能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