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期末模拟题(4)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时“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要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

A.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B. 否定了天主教会权威

C. 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

D.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2016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填写下列表格,其中空白处应是

姓名

国籍

作品

汤显祖

中国

《牡丹亭》

莎士比亚

英国

 

 

 

A. 《马可·波罗游记》

B. 《神曲》

C. 《哈姆雷特》

D. 《天方夜谭》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刘景华在《人类六千年》中写道:“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昨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欧洲大西洋沿岸的)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造成这一变化的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 美国独立战争    D. 法国大革命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1640年以来,英国国王的地位日益尴尬如右图文字所示。导致英王这种地位的法律文献是(   )

A. 《人权宣言》    B. 《独立宣言》    C. 《权利法案》    D. 1787年宪法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英军统帅盖奇1774年给伦敦的报告中惊呼:“遍及整个美洲大陆的激情把所有的人联合在一种共同的事业中……全体人民达到这样的狂热程度,以致准备进行疯狂的尝试。”报告中“共同的事业”是指(  )

A. 维护国家的统一    B. 摧毁封建专制统治

C. 确立君主立宪制    D.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美国某地有一座纪念碑,碑座上是一尊手握步枪、头戴草帽的民兵铜像,碑下刻着一段铭文:“坚守阵地,在敌人没有开枪射击以前,不要先开枪;但是,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么,就让战争从这儿开始吧!”据碑文推断,这座纪念碑位于(    )

A. 费城    B. 列克星顿    C. 华盛顿    D. 萨拉托加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对于如何读历史?毛泽东认为:“西洋史应特别留心法国大革命”。这主要因为法国大革命(   )

A. 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

B. 取得了民族独立,同时走上民主政治道路

C. 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

D. 彻底摧毁封建制,广泛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九年级一班张超同学在学完一章节历史课后,根据所学知识整理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如下图)。根据卡片可知,张超同学这一章节历史课的专题应是(   )

A. 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C. 西欧走出中古时代    D.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拿破仑的军队每到一处就宣布解放农奴,取消封建特权,唤起欧洲各国的反封建意识……”由此可见,拿破仑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的最重要影响在于

A.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B. 损害了欧洲国家人民的利益

C. 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D. 使欧洲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如下图所示,推动英国工农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 开辟新航路,掠夺殖民地

C. 君主立宪制确定    D. 大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货物上了僚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一”这里所说的 “黑色货物”主要来自于

A. 欧洲    B. 非洲    C. 南美洲    D. 北美洲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章西女王、玻利瓦尔两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   )

A. 使国家赢得了独立    B. 领导的是资产阶级革命

C. 沉重打击了美洲殖民者    D. 领导了反殖民斗争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提出的要求是(   )

①要求获得选举权  ②参与国家管理  ③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④反对资本家的剥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历史上,一批又一批思想家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了先进的思想理论。”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

①文艺复兴  ②新文化运动  ③五四运动  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首歌把巴黎公社的思想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它是

A. 《国际歌》    B. 《马赛曲》    C. 《英雄交响曲》    D. 《命运交响曲》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美国从独立到今天2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崛起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承载了不同的任务。《独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所承载的任务分别是

A. 独立与民主

B. 独立与统一

C. 改革与人权

D. 人权与新政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日本大臣木户孝允提出:“立国之本,惟于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下列明治维新与该思想对应的是(   )

A. 提倡“文明开化”    B. 实行征兵制

C. 废除全国所在藩国    D. 允许土地买卖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成功地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汽车的德国工程师是(   )

A. 卡尔·本茨    B. 莱特兄弟

C. 奥托    D. 亨利·福特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被定性为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   )

A. 因列强争夺殖民地而引发    B. 交战双方都蒙受巨大损失

C. 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D. 波及欧、亚、非及太平洋广大地区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法国作家巴比斯的《战火》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战场上)到处散布着破碎弹片,折断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体……其中有些人被抛到十五英尺高,断腿残肢挂在那些幸存的树枝上。”该场面应发生在100年前的(   )

A. 凡尔登战役    B. 莫斯科保卫战

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诺曼底登陆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的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谬论,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该理论是(    )

A.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B.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某校计划在艺术长廊中悬挂一幅梵高的代表作品,他们应该选择()

A. 《最后的晚餐》    B. 《格尔尼卡》

C. 《向日葵》    D. 《蒙娜丽莎》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近代史上大国的崛起离不开政治、经济、科技、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制度创新】

材料一:革命成功后,英国国会颁布了一个正式的“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有效限制……英国之所以能在群雄林立的欧洲脱颖而出并顺利实现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领先于它那个时代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政治体制。                                 

——摘自张国君著《大国是怎样崛起的》

(1)材料一中英国领先于那个时代的“政治体制”是什么?并分析这种新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二:为了证明自己政策的合理性,革命者主张人民主权——合法的政治权利不属于国王而属于组成社会的民众。北美革命者宣称脱离英国而独立,建立一个在人民主权原则上的新政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76年北美人民是如何依据人民主权的原则建立新政权的。

【科学技术创新】

材料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已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相对应解决了机器动力问题、能源传输问题、信息处理及传输问题,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变革。我认为,下一次工业革命是能完全替代人角色的智能机器人革命。

     ——黄晓庆(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3)分析材料三,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解决了机器动力问题、能源传输问题”的重大发明。人类分别进入什么时代?

【思想理论创新】

材料四: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4)材料四的著作标志着哪一个新理论的诞生?在它的指导下,工人阶级开展了夺取政权的尝试,请写出相关的历史事件。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美国和俄罗斯是当代世界较有影响力的国家,让我们共同探索他们的过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殖民地,在欧洲的法兰西等国家的支持下,与大宗主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8年,才最终赢得独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殖民地与大宗主国的战争指哪一战争?战争中领导北美人民的领袖是谁?    

材料二

自1863年1月1日起,在任何蓄有奴隶的州或其特定区域里面,其人民将视为背叛联邦,而一切被据为奴隶的人们,应当立即和永远获得自由,美国政府和陆海军当局将承认和维持这些人的自由,并将不作任何处置制止这些人或人们为了他们真实自由所作的任何努力。

——中华书局版《世界历史》

(2)据材料二指出该宣言是什么文献?该文献在起到什么作用?颁布该宣言的总统是谁?请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位总统进行评价。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浪潮已经波及到俄国。不过,此时的俄国仍旧实行农奴制,农奴主们对使用机器并不热心。他们认为,买打谷机要花钱,坏了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最初的打谷机是马拉的),而农奴的劳动却可以一文不费。既然机器完成的工作农奴同样可以完成,为什么要花这份冤枉钱呢? 

——中华书局版《世界历史》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是什么?

材料四

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不幸的是由于这种敌对情绪,发生了一些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我深信,我们迟早会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诸位是同意我的意见的,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材料四中提到的“迟早会解决的问题”,亚历山大二世是怎么解决的?

(5)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出什么样的整体趋势?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聚焦近代日本的崛起之路。 

材料一: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日本民族,改弦更张,把求助的眼光投向了西方,像扔破靴子一样地扔掉了曾经虔诚地学习、模仿过的大陆文化。生存危机感是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

材料二:“国家的富强扎根于人民的富强,如果人民无知识,……维新就只是一句空话,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努力就必定失败。”

  ——木户孝允上天皇书

材料三:为了尽早成为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现代国家。……日本政府重视制定宪法与设置议会更甚于增强军备。要让国际社会认同,其大前提必须是一个立宪国家。

——武光诚《图解日本史》

材料四: “对待中国、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   

                 ——福泽谕吉《脱亚论》

(1)阅读材料一,举例说明古代日本如何学习大陆文化?直接引发日本近代生存危机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对材料二中提出的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这一措施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材料三所指的宪法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日本重视宪法和立宪政体的原因是什么?

(4)阅读材料四,说明日本对外走上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日本的这种“模仿”行为亚洲人民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观察上图,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名称。

材料二   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有一位记者描述发生在法国的一场战役:“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2)挑起战争的“一把枪”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法国的这场有“绞肉机”之称的战役是指哪一战役?

材料三 

战争名称

持续时间

涉及地区

参战国

卷入人口

参战人员

伤亡人员

直接经济损失

一战

4年多

欧亚非洲

30多个

15亿

7千万

3千万

2084亿美元

 

 

 

 

(3)根据材料三表格内容概括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注:至少2点)

材料四 

[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 http://qbm-image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QBM/2018/1/8/1856155181047808/1858081687388160/STEM/65f87ea80ed64364b53116f3cd6616ef.png]

(4)材料四中都是一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和交通工具,它们都与第几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关?图二的发明者是谁?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