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同步测试卷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是(  )

A. 北宋    B. 南宋    C.     D. 元朝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下图所示人物评价准确的有(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提高了士人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 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B. 设置通判

C. 设置转运使    D. 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A. 渴望夺回幽蓟地区    B. 崇武抑文

C. 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 重文轻武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 皇权进一步加强

C. 丞相权力不断加强    D. 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

A. 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    B. 宋太祖重视教育

C. 文人忠君思想浓厚    D. 宋太祖出身文人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

A. 开国功臣    B. 皇亲国戚    C. 科举考试    D. 地方推荐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中,不确切的是( )

A.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C.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D. 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 削弱相权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改革科举制度    D. 重文轻武的政策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 汉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河南省开封市附近有一个著名景点——“陈桥驿兵变遗址”。假若让你写一篇关于此景点的导游词你最应该阅读下列哪一人物的传记( )

A. 寇准    B. 赵匡胤    C. 岳飞    D. 赵构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图的连环画讲述的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他是(   )                      

A. 宋太祖    B. 宋太宗    C. 宋真宗    D. 宋高宗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包括(  )

A. 减少宰相人数    B.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C.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D. 集中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里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是( )

A. 重文轻武    B. 强干弱枝    C. 重内轻外    D. 冗官冗费

 

二、简答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简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讨论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

 

三、综合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3)识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复又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又不止于三倍。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代对官吏实行三年一“磨勘”,只要无大过错,照例升迁,实际上是有升无降,而且官员待遇之优厚大大超过历朝。除俸、禄粟、职钱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优待,宰相、枢密使的正俸为铜钱三百六十万文,禄米为一千二百石,冬春服装绫四十匹,绢六十匹,绵二百两。单正俸计算,约等于北宋中期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摘编自《中国通史纲要》

(1)概括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结合历史背景,说明上述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其后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