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170年前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鸦片战争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A.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变化
|
2. 难度:中等 | |
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下面说法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C. 攻占北京,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D. 获得大量赔款
|
3. 难度:简单 |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拮据,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关于这场“斗争”,说法正确的是 A.发起于山东一带,是农民阶级发起的反封建运动 B.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打击外国侵略势力 C.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D.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但存在局限性
|
4.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信、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 B.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C.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D.红军长征的胜利
|
5. 难度:中等 | |
战争爆发时,中国朝野上下对战争颇为乐观,国际舆论也认为中国占有优势,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不仅使国人倍感愤怒和屈辱,还让列强看清了清朝的衰败。这里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6. 难度:简单 | |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几个幼稚的秀才和一个少不更事的皇帝,用他们的前程和脑袋,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下列事件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
7. 难度:中等 | |
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使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黄花岗起义
|
8. 难度:简单 | |
下列选项中,哪些措施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的 A.清帝必须退位 B.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C.临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 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9. 难度:中等 | |
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是指 A.胡适和鲁迅 B.民主和自由 C.民主和科学 D.科学和自由
|
10. 难度:简单 | |
某纪念馆的二、三层分为“序厅”、“历史性的决策”、“起义前夜”、“伟大的第一枪”、“光辉的征程”五部分,门楣上悬挂着陈毅元帅的手写金匾,上面书写的内容应该是( ) A.五四运动纪念馆 B.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C.北伐战争纪念馆 D.百团大战纪念馆
|
11.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1936年12月13日《解放日报》的一篇新闻报道示意图,从中可以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 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B. 蒋介石命令张、杨对陕北红军发起进攻 C. 张、杨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 D. 全民族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
12. 难度:简单 | |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要求各地在2017年春季开始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精神。"十四年抗战"始于( ) A.“七七”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百团大战
|
13. 难度:简单 | |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地上传唱着《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歌曲,这些歌曲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抗日救亡 B.追求理想 C.抨击时政 D.歌颂祖国
|
14. 难度:简单 | |
有一段发言是这样写的:“我以无可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30万亡灵的冤魂……”这段发言应放置在 A.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B.淮海战役纪念馆门前 C.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门前 D.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门前
|
15. 难度:简单 | |
台儿庄战役后,各地媒体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中国抗战精神广泛传播,其原因是( ) A. 抗战以来第一次胜利 B.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 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D. 抗战中最后一战
|
1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然而,175年前,英国派出的只有7000人的远征军远道而来打败了这个拥有80万军力的东方大国;155年前10月的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115年前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巨大的国耻。 材料二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14年3月3日在国会突然表示,将继承向被日本侵略国家和殖民国家谢罪的“村山谈话”。他称,“我国(日本)曾给很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害和痛苦。关于此认识,我将继承历代内阁的立场”。他还强调,“安倍内阁从未否定过日本侵略和殖民地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175年前”、“155年前”、“115年前”分别指的是发生在中国的什么事件?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些事件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恶劣影响。 (2)在近代史上,日本曾发动了两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其中甲午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说出该条约有关开放口岸的规定对中国产生的危害。 (3)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
17. 难度:困难 | |
振兴中华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抱负。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兴,清朝灭;总统兴,皇帝灭;…… 材料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不幸在北京病逝,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1)模仿材料一体例续写这场革命在其它方面还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说革命尚未成功的判断依据是什么?革命为什么尚未成功? (3)举一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密切的合作者。20世纪50年代初实现了孙中山先生什么抱负?
|
1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