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D.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
2. 难度:中等 | |
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图片能对此进行佐证的是 A. B. C. D.
|
3. 难度:困难 | |
“城内太平军将士万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无一降者。入城湘军,肆意焚掠,繁华的古都南京顿成瓦砾。湘军屠城后,‘秦淮长河,尸首如麻’,而十之八九为老幼妇孺。太平天国英雄们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优秀人物的伟大牺牲精神。”这里的“城”当时被太平军称为( ) A. 南京 B. 北京 C. 天京 D. 东京
|
4. 难度:困难 | |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
5. 难度:简单 | ||||||||||||||||||||||||||
“这场战争是一场最具关键性的海上战役,孤臣无力回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它的胜负改写了中国历史”。下表中与该战争相关的爱国将领是( )
A.A B.B C.C D.D
|
6. 难度:中等 | |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 A. 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 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
7. 难度:困难 | |
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义和团民谣“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义和团运动 A. 盲目排外 B. 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 C. 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D. 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
8. 难度:中等 | |
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 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9. 难度:中等 | |
孙中山将民族主义放在了三民主义的首位,把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 A.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B. 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口号 C. 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 代表维新派的思想要求
|
10. 难度:简单 | |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历史事件与孙中山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成立兴中会 ②参与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③任武昌起义总指挥 ④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1. 难度:简单 | |
“左图右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可以用来研究( ) A.武昌起义 B.护国战争 C.北伐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
12.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古文中没有第三人称的女性代词。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以一句话为例,创造了“她”字——她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要等她。”“她”字的创造反映了 A. 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 B. 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C. 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 D. 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
13. 难度:简单 | |
小敏的爷爷从台湾旅游回来带了一盒糕点,放置了一段时间。其生产日期是中华民国107年6月28日,保质期为六个月,还可以食用。( )
|
14. 难度:简单 | |
百日维新变法措施包括裁撤冗官冗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废除科举制度、训练新式军队等,这些措施有利于打击封建官僚制度,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15. 难度:简单 |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
|
16. 难度:简单 | |||||||||||||
报刊的兴盛与流变是中国近代社会风云突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思潮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填写表格。
|
17.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征文 材料二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纽约时报》(1895年) 材料三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所述“国门洞开”是指什么?西方列强的这“一巴掌”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纽约时报》是针对什么事件作上述评论的?为何如此评论? (3)“国家地位非常低落”是因为哪一条约的签订?其最能体现地位低落的条款是哪一条?
|
18. 难度:简单 | |
中国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和实现中国富强的理想,并为此奋斗不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受命于钦差大臣,后赴广东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摘自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他(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三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1)材料中的“他”是谁?虎门销烟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这场“接力赛”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请简要谈谈你对“接力”的理解。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