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从香港和五口(五处通商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材料描述的是 A. 鸦片输入的危害 B. 《马关条约》的后果 C. 中国边疆的危机 D. 《南京条约》的影响
|
2. 难度:简单 | |
太平军中曾经流传着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依旧当长工。”与其相关的事件是 A. 金田起义 B. 天京陷落 C. 定都天京 D. 天京事变
|
3. 难度:简单 | |
“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 A. 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 B. 鸦片战争期间 C.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4. 难度:困难 | |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有何术能负其责?”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 A.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B.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C.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
5. 难度:中等 | |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增开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6. 难度:简单 | |
下列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对封建顽固派最具威胁的是 A.训练新式军队 B.兴办私人企业 C.裁撤庸官庸员 D.开办新式学堂
|
7. 难度:中等 | |
《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哪一款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的观点(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方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8. 难度:简单 | |
有的史学家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孙中山摸到的时代主题是 A.师夷长技 B.变法自强 C.自强求富 D.三民主义
|
9. 难度:困难 | |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是因为它(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完成了近代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C.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10. 难度:中等 | |
1912年元旦,《申报》一篇名为《新祝词》的文章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这段材料表明 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中华民国已经成立 C.中国封建制度彻底结束 D.中华民国实现国民当家做主
|
11. 难度:中等 |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A.资产阶级共和国 B.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C.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D.君主立宪制国家
|
12. 难度:简单 | |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 B.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出路
|
13.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某校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的演出顺序,据此,推断该剧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
|
14. 难度:中等 | |
《百年中国》解说词中说:“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的开始。”这是因为1921年( ) A.爆发了五四运动 B.成立的中国共产党 C.发动辛亥革命 D.建立了中华民国
|
15. 难度:简单 | |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开始于 A.1924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
16. 难度:简单 | |
下列毛泽东诗句中,描述下图历史事件的是( )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17. 难度:简单 | |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 A. 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B.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 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D. 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
18. 难度:简单 | |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组织的会战为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长沙会战
|
19. 难度:中等 | |
1947年夏,毛泽东在听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后,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 。”这是因为 A. 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B. 解放战争打响了 C. 人民解放军由战咯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D. 大决战开始了
|
20. 难度:简单 | |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A.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B.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北解放区 C.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D.1946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北解放区
|
21. 难度:简单 | |
“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句话,其作者是( ) A.陈独秀 B.鲁迅 C.李大钊 D.聂耳
|
22. 难度:中等 | |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可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断发易服 B.移风易俗 C.实业救国 D.践行民权
|
23. 难度:简单 | |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材料一中,使中国开始和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不平等条约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师夷长技以制夷”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在该历史事件中“师夷长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变法维新”开始的标志是什么?“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指的是什么事件? (4)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呈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
24. 难度:简单 | |
近代以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海军总司今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 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是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导致的(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之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摘编自唐德对《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团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这封信写于哪次战争期间?这次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从材料看,伊东佑亭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何在? (2)材料二中图一记录的情景与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哪一事件有关?图二是哪一战役的形势示意图?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军民在抗战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却逐渐走向萎缩并最终破产。 请回答 (1)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与秦二爷创业活动最相似的一位“状元实业家”是谁他的著名主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 (4)你认为秦二爷的理想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