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一部《1860:圆明园大劫难》让人们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感受到了刻骨的“记忆”。与这个“记忆”有关的侵略者是 A. 英法联军 B. 八国联军 C. 美英盟军 D. 英日联军
|
2. 难度:简单 | |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 ) A. 关天培 B. 左宝贵 C. 邓世昌 D. 丁汝昌
|
3. 难度:简单 | |
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发动金田起义 C. 定都天京 D. 提出《资政新篇》
|
4. 难度:中等 | |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 A.外国侵略者 B.清政府 C.慈禧太后 D.满洲贵族
|
5. 难度:简单 | |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苦,做到“家给人足”,三民主义中具体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
6. 难度:中等 | |
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 A.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 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 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
7. 难度:中等 |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文中“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是指 A.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建立了中华民国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8. 难度:中等 | |
“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大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材料中“滇黔独立”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袁世凯称帝 B.护国战争 C.宋教仁遇刺 D.二次革命
|
9. 难度:简单 | |
“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这里的“这个伟大的事件”是指 A.秋收起义 B.八七会议 C.井冈山会师 D.南昌起义
|
10. 难度:简单 | |
某影片中,蒋介石与周恩来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源于他们曾共事于( ) A.京师同文馆 B.江南制造总局 C.《新青年》编辑部 D.黄埔军校
|
11. 难度:中等 | |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小王同学准备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活动,为此他准备了以下的史实来再现长征的艰辛。你认为他选材不当的一条是 A.翻越大雪山 B.四渡赤水河 C.飞夺泸定桥 D.井冈山会师
|
12. 难度:中等 | |
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双赢。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成功的合作,指的是 ①北伐战争 ②解放战争 ③抗日战争 ④重庆谈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3. 难度:中等 | |
“兵谏仰西安,真诚促抗联。张杨伸大义,国共绘新天。敌忾同仇切,城巍统战坚。” 这首诗赞颂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国共第一次合作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国共两党共同执政
|
14. 难度:中等 | |
建筑是浓缩的历史,下列建筑中见证了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是( ) A. B. C. D.
|
15. 难度:中等 | |
抗日战争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孤军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成为民族抗战的一面旗帜,毛泽东为此题词“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型”,领导八百壮士抗战的民族英雄是 A.姚子青 B.谢晋元 C.张自忠 D.杨靖宇
|
16.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并举行游行示威。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五四运动 B.华北自治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17. 难度:中等 | |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向延安接连发出3份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国民党《中央日报》总编陶希圣,对他的编辑们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这说明国民党 A. 内战是真,和谈是假 B. 企图以军事优势争取谈判优势 C. 根本不把中共放在眼里 D. 军队纪律败坏,根本不服从调遣
|
18. 难度:简单 | |
1948年10月,一位战败的国民党军官感叹地说:“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他感叹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
19. 难度:简单 | |
怀揣梦想穿越历史,放飞梦想走向未来。“中国梦”激励着国人前行,近代著名的张謇弃官从商,履行的是 A.自强求富梦 B.民主共和梦 C.民主科学梦 D.实业救国梦
|
20. 难度:中等 | |
在1905年的《申报》上可以阅读到的信息有 ①废止科举考试 ②创立中国同盟会 ③商务印书馆创办 ④电影《定军山》拍摄成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1. 难度:中等 | |
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3)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 (4)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件是: (5)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
22. 难度:中等 | |
近代中国饱受外来欺凌,值得庆幸的是先进的中国人从未沉沦,他们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救亡图存运动,开展了近百年荡气回肠的近代化的探索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了。” 材料二 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是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导致的。 (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 材料三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慈禧太后此前两天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 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材料四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由于外国资本 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国家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谁领导了材料一中的“禁烟运动”? (2)材料二的这封信写于哪次战争期间?这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对中国领土有何规定? (3)材料三的情况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它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中“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4)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主要经历了哪些探索活动?这些探索活动的共同作用是什么?根据材料四,这些探索活动受到哪些势力的挤压? (5)回首中国的屈辱史和探索史,你有何感悟?
|
23. 难度:中等 | |
上海这座东方明珠见证了中国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下面四幅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上海历史的变迁,请你根据 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是哪次战争后上海的命运?这次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二是为了到达什么目的在上海创办的军事工业? (3)图三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发表的什么文章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4)图四反映的这次爱国运动的主力是什么? (5)综观上海历史的沧桑巨变,你有什么感受?
|
24. 难度:中等 | |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耻辱) 材料一 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在北京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材料二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1)材料一中张学良是在哪一事件之后说出的这些话?这一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 (同仇敌忾) 材料三 …….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冑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本出中国,何以为人?我们誓率全体红军联合友军,即日开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卫国家是我天职! ——1937年7月14日朱德的题词 材料四 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 (4)结合材料四,请写出1938年在正面战场和1940年在敌后战场各发生的一次著名战役。 (高奏凯歌) 材料五 习近平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并写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