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劳动工具也成为了划分人类发展史的重要标准之一。据此可知,北京人所生活的时期是 A. 新石器时代 B. 旧石器时代 C. 铁器时代 D. 青铜时代
|
2. 难度:简单 | |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推知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②他们主要使用铁农具 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3. 难度:简单 | |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简编》中说,儒家学说是教人成为圣贤的学说。以下言论体现了儒家主张的是 ①“顺应自然” ②“兼爱、非攻” ③“为政以德” ④“忠君守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4. 难度:中等 | |
《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
5. 难度:简单 | |
《荀子》中记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说明 A.西周实行郡县制 B.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宗室 C.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功臣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6. 难度:简单 | |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而“国家主权意识”又是“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史实中,能体现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的有 A.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B.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C.氐族人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提倡儒学 D.“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中,宋朝疆域最大
|
7. 难度:简单 |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于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史实与推论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
9. 难度:困难 | |
《史记》的记载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 A.《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 B.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C.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 D.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
|
10. 难度:简单 | |
如下图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大一统 B.民族交融 C.政权分立 D.繁荣开放
|
11. 难度:简单 | |
如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
12. 难度:简单 | |
江南经济的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 B.南方比较安定 C.淝水之战的胜利,阻止游牧民族南下 D.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13.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列属于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 ①长平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
14. 难度:简单 | |
下列内容体现出西晋时期历史状况的是 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②短期统一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④被农民起义推翻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③
|
15. 难度:简单 | |
从汉代开始,我国文化出现了中外交汇的特点,下列成就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兰亭序》 D.龙门石窟
|
16. 难度:简单 |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2)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 (3)中华医学源远流长,东汉时期的华佗被誉为“医圣”。 (4)南北朝时期科学家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
1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末年,住在我国北部和西北边境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内迁。三国后期至西晋初年,内迁的规模增大,总数达数百万人。关中地区的百多万人口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差不多各占一半。从西晋后期起,为躲避战乱、灾荒和饥馑,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在持续一百多年的移民潮中,流亡江南的人口约有百万之多,他们定居下来后,成为开发南方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原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末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己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 材料三 在中原大地上,一些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汉族则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畜产品制造技术。在生活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汉族吃少数民族饮食成为时尚。北朝结束后,留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已无大的区别,“匈奴”“鲜卑”逐渐成为历史名词。 ——摘编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地区出现怎样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
18. 难度:中等 | |
盛世出,则社会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几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说一说西汉建立之初的社会景象如何?结合所学分析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现象与什么盛世局面有关?再举1例盛世景象 (3)综合材料及所学,概括治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因素?谈谈对你的启示?
|
19. 难度:中等 | ||||||||||||||||
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相关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史实回顾) (1)请完成下列表格。
(2)上述表格体现出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 A.都是开国皇帝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D.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材料解读) 材料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休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勃勃生机。 ——蕌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举一例说明“2000多年来的中国也曾战乱分裂,但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 (总结提升) (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