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实施早期录用人才的分布比例图,与该图吻合的结论是
A. 科举制实行目的是巩固士族(豪门贵族)的地位 B. 科举制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完全没有作用 C. 科举制一定程度扩大了社会的统治基础 D. 科举制的负面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
|
2. 难度:中等 | |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
|
3. 难度:简单 | |
有人说:“隋炀帝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下列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灭掉陈朝,活捉陈后主 B.设进士科,创立科举制 C.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 D.励精图治,开创繁盛局面
|
4. 难度:简单 | |
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如下图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 A. 北宋 B. 南宋 C. 辽 D. 西夏
|
5. 难度:简单 | |
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 重农抑商 B. 闭关锁国 C. 和亲会盟 D. 重文轻武
|
6. 难度:中等 | |
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将诗中的“大散关”作为分界线中的一端的两个政权是 (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
|
7.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在复习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专题后做了下面的历史时间轴。由②发展到③的 具体表现是( )
①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②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③国家财政收入约 80% 来自南方 ④南方的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在全国手工业中占重要地位 ⑤东京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
8.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不包括 A.纸币的流通 B.火器的普遍使用 C.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
9. 难度:中等 | |
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
10.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某一朝代中央及地方行政机构示意简图,请判断这一政治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度 D.郡县制
|
11. 难度:中等 | |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天族太子夜华下凡到宋代寻找渡劫的妻子白浅,他会看到她( ) ①在夜市的勾栏欣赏演出 ②用交子买来自浙江的冰裂纹瓷器 ③到市舶司看海外商人 ④到船坞看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12. 难度:简单 | |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材料中作者认为( ) A.八股取士方法笨拙 B.秦朝焚书方法巧妙 C.秦明做法本质一致 D.明制便于选拔人才
|
13. 难度:中等 | |
七年级3班小红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她搜集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等资料,由此推断她研究的课题是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 君主集权的极度影胀 C. 中国近代化因素产生 D. 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
14. 难度:困难 | |
《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县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包含的内容有( ) ①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②隋朝开创科举制度 ③唐朝开创三省六部制 ④明太祖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
15. 难度:简单 | |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 注重考查诗赋 B. 打破门第限制 C. 采用八股取士 D. 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
16. 难度:中等 | |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所说的“收敛性”的表现不包括( ) A. 军机处的设置 B. 郑和下西洋 C. 台湾府的设立 D. 大兴文字狱
|
17. 难度:中等 | |
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直接原因是 A.明朝国力的衰退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西方列强的侵略 D.八股取士的影响
|
18. 难度:中等 | |||||||||||||||||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民族英雄不断涌现,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
A.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
19. 难度:困难 | |
秦、隋、元是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点,主要表现为:( ) ① 都是由汉族人建立的统一政权。 ②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③都对台湾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④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权制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
20. 难度:中等 | |
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如果要给他们的研究确定一个主题,应该是( ) A.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C.机构的设置与变化 D.对外的联系与交往
|
21. 难度:困难 | |
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曾说:“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符合此评论主旨的是 A. 军机处的设置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军机处的设置是为了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C. 军机处是清朝常设的中枢机构 D. 军机处的设置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
|
22. 难度:简单 | |
据统计:明朝正德皇帝廷杖大臣146人,死亡11人;嘉靖皇帝曾同时廷杖大臣134人,当场死亡17人。这些数据反映出明朝 A. 皇权极度膨胀 B. 相权不断削弱 C. 加强思想控制 D. 完善政治制度
|
23. 难度:中等 | |
清朝统治者认为对少数民族应该“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在此思想影响下,清政府( ) A.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B.平定准噶部叛乱 C.收复台湾 D.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
24.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抑制商业、实行海禁 B.设立关卡、禁绝贸易 C.重农抑商、打击海运 D.征收重税、限制商贸
|
25. 难度:中等 | |
古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古代中国各朝代的政治制度既有沿袭,又有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在地....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雍正皇帝因为这个天才式的发明,终于为清朝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君相争权”的问题。皇帝们……牢牢掌握权柄。 ——《百家讲坛》 材料五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 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阅读材料一,材料中的“制度”的首创者是谁?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制度?依据材料指出这两种制度实施的共同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行材料三措施的皇帝是谁?材料三中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阅读材料四指出,“这个天才式的发明”指的是什么? (5)据材料五,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6)综合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
26. 难度:中等 | |||
发展经济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有作为的统治者无不重视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材料二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他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他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中国历史》 (2)指出材料二中“盛世局面”和“鼎盛时期”的名称。据材料二,归纳其共同原因。 材料三 宋朝的制度和文化有了重大发展,它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3)据材料三,概括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材料四:
(4)材料四都是对清政府哪一政策的评价?依据材料四,归纳两则材料共同的观点。
|
27. 难度:中等 | |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民族的祖先? 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2)材料二中的“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哪一事件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下,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材料三:(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也”。 (3)为了实现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元朝设立了什么机构? 材料四: (4)材料四中的图片反映了清朝对西藏管辖的哪项措施? 请再举一例清朝对西藏加强管辖的措施。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
28. 难度:困难 | |
全球化时代,中国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华文化同世界文化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1)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以上人物的事迹都名垂青史。请将以上人物的事迹按对外交往的特点分类,并写出分类依据。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图片和史料说明宋代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3)请你围绕材料三中的丝路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现实意义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