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D.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
2. 难度:中等 | |
1860年英使额尔金振振有词地说:“此举之足以使中国及其皇帝生极大的震动,余尚有理由: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是他燕居之所,如焚毁足以稍戢其骄佚。”可见英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掠夺中国的财富 B.打开中国的市场 C.给清朝统治者施加压力 D.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
3. 难度:中等 | |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恭亲王奕反思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这说明了 A.清政府认识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远超中国 B.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没有犯错误 C.清政府对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认识不足 D.清政府打算进行维新变法,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
4. 难度:中等 | |
“不直接掌握任何军队的皇帝和理想化的改革者只能求助于袁世凯,但后者过于精明和见风使舵,他知道皇帝和太后之间争斗的最终结果,袁选择了胜利的一方。”可见戊戌变法中袁世凯 A.促进了维新变法的进一步发展 B.是保守顽固派的典型代表 C.加速了维新变法的失败 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
5. 难度:困难 | |
如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对该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 B.外国侵略遭到中国人民的反抗 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
6. 难度:简单 | |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远在海外并未直接参与。但我们称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这是因为革命火种早就被孙中山种下。以下属于孙中山播种的“火种”的是( ) A. 创办黄埔军校 B. 建立中华民国 C. 提出三民主义 D.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7. 难度:中等 | |
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下列史实能够支持成功论的是( ) A.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为争取列强支持宣布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B.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 C.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
8. 难度:简单 | |
下图最初是一本面向知识分子发行的杂志,最有可能刊登在这期杂志里的内容是
A. 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 B. 陈独秀号召民主科学 C. 胡适主张使用白话文 D. 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
|
9.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A. 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B. 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C. 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D. 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
10. 难度:简单 | |
上海的这次会议除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这次会议( ) A.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 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C. 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 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
11. 难度:中等 | |
“国民政府秉总理之遗嘱出师北伐……革命成功惟一之要素,在得民众扶助。”这次革命的重任是 A. 推翻清政府统治 B. 反对袁世凯独裁 C. 打倒列强除军阀 D. 打败日本侵略者
|
12. 难度:中等 | |
德国某位学者评价毛泽东时说“他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一条路”的初步探索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
|
13. 难度:中等 | |
长征共历时两年,总行程6.5万里,红军战士转战14个省,跨过了近百条江河,翻过了约40座高山,共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红军战士出发时有大约30多万人,到结束时只剩约3万多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中共在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B.中国革命历经艰难和曲折 C.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长征为国共合作抗战奠定了基础
|
14. 难度:简单 | |
刘伯承元帅在《回顾长征》中写道:“口口口口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厖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口口口口填写 A. 长征开始 B. 遵义会议 C. 渡过湘江 D. 三军会师
|
15. 难度:中等 | |
1936年12月14日美国《民生讲坛报》评论道:“张学良此次行动,适足以肇害中国,而西方各国在远东保有利益者,亦为之感觉不安矣。”此次行动指的是 A.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 B.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 C.签署卖国条约,出卖国家权益 D.主动围剿红军,积极反共
|
16. 难度:中等 | |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15日向国民党递送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言提出了三项目标和四项承诺……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这表明中共 A.公布国民党消极抗战的消息 B.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 C.准备与国民党协商和平建国 D.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
17. 难度:中等 | |
“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炮火连天震山川,打得那鬼子心胆寒,消灭那鬼子千千万,胜利的捷报到处传。”这是1940年晋冀豫区党委宣传部印发的一首民歌,这首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战
|
18. 难度:中等 | |
1945年6月11日,某次会议举行隆重的闭幕式,毛主席致闭幕词。他说:“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一个团结的大会。”他在闭幕词中向全党发出了鼓舞人心的号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次会议,是指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
19. 难度:中等 | |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威。双十协定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沉浮”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西安事变 B. 重庆谈判 C. 淮海战役 D. 解放南京
|
20. 难度:中等 | |
辽沈战役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只用一纸电报,就使林彪改变原作战计划,率军转头南下,直赴锦州。而蒋介石数次电令,甚至亲赴前线,也未能使东北国民党司令卫立煌救援锦州守军,导致锦州被解放军迅速攻克。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 A.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B.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C.有先进科学理论指导 D.利用敌方内部的矛盾
|
21. 难度:困难 | |
一位社会学家曾说:“思想是行动的基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②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发展;③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④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2. 难度:中等 | |
从人治走向法治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世界各国都在法制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以下各国颁布的法律文献搭配错误的是( ) A.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国——《人权宣言》 D. 英国——《独立宣言》
|
23. 难度:中等 | |
科技创新改变世界面貌。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改良蒸汽机的出现——“电气时代”的到来 B.发电机、电动机问世——工业社会的开始 C.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铁路时代”的开启 D.计算机网络技术诞生——信息社会的到来
|
24. 难度:简单 | |
1963年8月28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说到:“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是指 A. 林肯 B. 华盛顿 C. 威尔逊 D. 罗斯福
|
25. 难度:中等 | |
下列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与其他三个国家不相同的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日本
|
26. 难度:简单 | |
《大国崛起》解说词:“1917年11月7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 ) A. 推翻了沙皇俄国专制统治 B. 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
27. 难度:简单 | |
罗斯福新政采取了调节与控制工业生产、整顿银行、补贴农业等一系列措施来摆脱经济危机。这些措施的突出特点是( ) A.放任经济自由发展 B.国家干预经济运行 C.调整资本主义制度 D.遏制法西斯势力
|
28. 难度:简单 | |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国际性组织.下列哪次国际会议讨论了组建联合国的有关问题( )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万隆会议
|
29. 难度:中等 | |
1943年2月,美国总统在致斯大林的一封信中写道:“(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的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的转折点。” 这次成为“转折点”的战役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B.诺曼底登陆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攻克柏林
|
30. 难度:中等 | |
下面年代尺上呈现的是“20世纪以来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发展进程,对各个阶段发生的重大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维持了战后世界的相对稳定 B.②——雅尔塔会议为战后新的世界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 C.③——欧洲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逐步走向联合 D.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
3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材料二:
材料三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剪发兴,辫子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1912年3月5日的《时报》 (1)指出材料一中所述的自救之路指什么历史事件?并写出它的代表人物(至少2个)和它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通过怎样的方式推动变法运动不断发展? (3)根据材料三,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不得摘抄原文) (4)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揭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主题
|
32. 难度:困难 | |
材料一 《凡尔赛和约》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对战胜国来说,和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达成一定的妥协。但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列强之间矛盾重重,由此建立的和平并不长久。对德国来说,它是个人口众多、经济潜力巨大的国家,和约激发的复仇主义情绪随着国力的恢复而不断增长,摆脱和约所强加的束缚,潜伏着挑起战争的危险。 ——《美国通史》 材料二 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 ——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全智《“冷战”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凡尔赛和约》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美苏冷战,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是什么?阻碍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因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什么特点?为维护当今世界和平提出你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