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2019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2周年,香港的回归洗雪了中国百年国耻。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始于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
2. 难度:简单 | |
如图是小明同学假期参观一处的历史遗迹的参观券,据此判断小明参观的地点位于 A.湖北 B.北京 C.广州 D.广西
|
3. 难度:中等 | |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此人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
4. 难度:简单 | |
“北地终招八国兵,金城坐被联军毁。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换奴颜事洋鬼。”诗句中的“拳民”指的是 A.太平军 B.义和团 C.国民革命军 D.东北抗日联军
|
5. 难度:中等 | |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憾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指的是 A.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 D.洋务运动
|
6. 难度:简单 | |
“1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1912——1921年注册的公司有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1914年有169家,1915年增至206家。”上述数据说明了辛亥革命(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带来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7. 难度:中等 | |
孙中山指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这体现了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中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扶助农工
|
8. 难度:简单 | |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此誓词中的“民贼”指 A.李鸿章 B.袁世凯 C.段祺瑞 D.曹汝霖
|
9.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古文中没有第三人称的女性代词。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以一句话为例,创造了“她”字——她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要等她。”“她”字的创造反映了 A. 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 B. 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C. 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 D. 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
10. 难度:简单 | |
“□□□同志,字守常,1889年10月生于直隶乐亭县,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应是 A.毛泽东 B.陈独秀 C.孙中山 D.李大钊
|
11. 难度:中等 | |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来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里的“正确革命道路”指 A.城市暴动,武装夺取大城市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进行变法维新
|
12.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 A. 血战湘江 B. 四渡赤水 C. 渡过金沙江 D. 飞夺泸定桥
|
13. 难度:简单 | |
歌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义勇军进行曲》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被定为国歌。它诞生于哪一时期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
14. 难度:简单 | |
《我的抗战》一书写道:北平沦陷后,城门紧闭,教室里已没有了《礼记•礼运》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刚刚学会的日本国歌。与此现象相关的背景是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九一八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南京大屠杀
|
15. 难度:中等 | |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有、杨虎城的这次举措是为了 A.逼蒋抗日 B.拥蒋反共 C.个人恩怨 D.割据一方
|
16. 难度:中等 | |
《李宗仁回忆录》中写到:“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台儿庄的辉煌战果。”这个“辉煌战果”的意义是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
17. 难度:中等 | |
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约7亿美元;美国援华8.4亿美元,仅占其对外援助的1.8%;英国对华援助也是有限的。中国实际所获外国援助与所需相距甚远。这反映了 A. 中国抗日战争无需外援 B. 中国单独抗击日军 C. 中国抗战主要依靠自己 D. 中国经济实力强大
|
18. 难度:中等 | |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北伐战争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
19. 难度:中等 | |
一位老战士回忆1949年的战况:“司令部接到部队报告,我军已经占领了总统府。总统府的日历只翻到4月22日……”他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A.解放沈阳 B.解放南京 C.解放北平 D.解放上海
|
20.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创办报纸。其中1872年创办于上海,且在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A. B. C. D.
|
2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895年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三: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等洋务派的作为主要涉及哪些领域? (2)材料二中李鸿章如此“伤感”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读书人、世俗功利之人和梁启超对李鸿章分别是什么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
2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快、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摘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三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被俘将领杨伯涛回忆:经过几十里的行程,……呈现出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作战的伟大场面。我当时就大为感慨,认为18军的最后败灭,非战之罪,应归咎于脱离人民群众,进而敌视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大海里淹没了。 ——王弊书等《中共华中工委史路》 (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依据该材料指出“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是什么? (2)材料二叙述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二,说说淮海战役获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另外两个战略决战的战役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你有哪些启示?
|
2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百年中国》记载: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材料二 人民军队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说:“建设一支听党指挥、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人民军队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材料三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材料五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经历过挫折,出现过失误,但中国共产党能不断更正自身失误,成功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是中国“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三描述的是什么会议? (4)根据材料四以1936年发生的国内一件重大事件的解决方式为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5)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最终走向辉煌的原因有哪些?
|
2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40年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国际地位经历了一个不断下降、触底反弹、逐步上升的过程,它记录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曲折前进的历史轨迹。 ——《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一战后,中国舆论普遍认为:欧战结束是公理战胜强权,希冀和会主持正义,把中国丧失的权利交回中国。4月22日,巴黎和会最高会议将关于山东问题方案通知中国:日本……享有胶济铁路在内的全部经济权利。由此,中国山东问题外交失败。 ——《巴黎和会百年》 材料三 1943年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对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的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躯,这既是为了准备一个战后组织,也是为了在东方建立稳定和繁荣。” ——《科德尔·赫尔回忆录》 材料四 《中央日报》在1942年1月6日的社论称中国“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联合国的成立及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则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及中国大国地位的体制性确认。 ——《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材料一中,“1840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中国山东问题外交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国承认中国为“主要大国”是基于中国对世界作出的什么贡献? (4)材料四表明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