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北省黄冈麻城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遗址主要在太湖流域,距今约四五千年。大约与良渚文化同一时期,我国的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黄河流域有龙山文化。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

A.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C.以长江流域的水平最高 D.以辽河流域的最具特色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我国古代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属于

A.工业文明 B.海洋文明

C.农耕文明 D.游牧文明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为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这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涉及我国古代的

A.世袭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据记载,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史学界早有“周人文化未过陇山”的论断(西周文化的传播范围在周人活动的范围内,向北没有越过陇山。陇山又名六盘山,位于宁夏和甘肃南部、陕西西部)。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宁夏彭阳姚和源(位于陇山东麓,越过了陇山)发现了一个西周封国的都邑遗址,该考古发现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对此,我们认为

A.史学界的有关论断是正确的 B.该考古发现弥补了文献不足

C.史学界的有关论断与该考古发现相互印证 D.该考古发现不足为据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 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B. 诸侯国日益减少,七雄纷争

C. 周王号令天下,诸侯臣服

D.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三字经》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A.齐桓公 魏国 B.晋文公 齐国 C.齐桓公 秦国 D.楚庄王 秦朝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管子》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耒、一铫(大锄)、一镰、一铚(短镰刀),然后成为农。”这说明当时

A.石器作为工具已被取代 B.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C.青铜农具的使用尚未普及 D.铁制农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的潮流,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荒地的开垦 B.地主阶级的出现

C.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D.商鞅变法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发掘了曾侯乙墓(墓主人为战国早期的诸侯国曾国的诸侯,名叫乙),共出土了包括九鼎八簋和编钟在内的文物万余件。该墓九鼎八簋的出土,说明

A.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B.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

C.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出现在战国 D.礼乐制度当时已遭破坏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我国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史实。“破釜沉舟”即来源于

A.马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垓下之战 D.巨鹿之战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仁”、“和”的理念主要来源于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两家,故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秦朝统治者践行的却是法家思想,其原因在于(  )

A.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提倡法治专制集权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秦时,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御史大夫 B.中央丞相 C.郡守县令 D.太尉长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假如穿越到秦朝,当时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应该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A.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实行盐铁专卖

C.统一铸造半两钱 D.严厉镇压诸侯王的叛乱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这种制度称为

A.刺史制度 B.御史制度 C.分封制 D.郡县制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梁冀是汉顺帝皇后的弟弟,独揽朝政,横行霸道,先后立了三个皇帝,毒杀了一个皇帝。这体现了东汉中后期

A.宦官乱政 B.外戚专权 C.文官主政 D.地方割据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多次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下列实现过统一的王朝有

A.西周、东汉、南朝 B.秦朝、西汉、西晋

C.东周、东汉、东晋 D.秦朝、前秦、东晋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帝主庙又名天星观,位于麻城市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建庙以来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庙观系清嘉庆年间重修),其历来是道教的活动场所。作为中国本土古老宗教的道教产生于

A.东汉末年 B.西汉初年 C.战国时期 D.三国时期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改革与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示众),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分别指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四,指出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产生的历史影响。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关系国家兴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另一制度去代替,这种制度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时,汉武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古封国制”、“另一制度”分别指什么制度?简要分析推行这种新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下诏推行的是什么法令?法令的推行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共同影响?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至宣帝(前91年—前48年)时,吉(郑吉)以侍郎(官名)田(屯田)渠黎(西域国名),积谷(储存谷物),因发诸国兵攻破车师(西域国名),迁(升迁)卫司马(官名),使护鄯善(西域国名)以西南道。

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匈奴王),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都护(官名。意为并护西域南北二道各国)。都护之置自吉始焉。

上嘉(赞许)其功效,乃下诏……封吉为安远侯,食邑千户。吉于是中西或则立莫府(在西域各国中心地带设立幕府),治(治所)乌垒城(位于今新疆轮台),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杀伐招抚并用)。汉之号令班(颁布)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汉书˙郑吉传》

(1)根据材料,指出西汉在经营、管理西域的过程中贡献最大的两位历史人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这两位人物的历史功绩。

(3)结合所学知识,西域都护的设置是在哪一年?它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材料二  北魏都城平城所处位置偏北,周围农业不太发达。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到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的洛阳。鲜卑贵族大多反对迁都。孝文帝没有退却,他巧妙而坚定地实施了迁都计划,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摘编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魏主(孝文帝)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今欲断诸北语(少数民族语),一从正音(汉语)。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突然改变)。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结合所学知识,简要 概括这两种情形各自导致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所涉及的改革内容。

(4)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绢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1)根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对汉字发展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