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等六校联考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  )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必要性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圆明园在战争中被焚毁,我们追忆历史,在扼腕叹息、深感悲痛的同时,更要读史明智。你认为圆明园被焚毁的根本原因是

A.圆明园富藏大量珍宝文物 B.英法联军实力强大

C.中国政府拒绝鸦片贸易 D.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微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探寻历史事件原因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关系,对应不正确的是

A.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B.西方列强企图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美国从中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D.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增开天津为商埠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发动金田起义

C. 定都天京

D. 提出《资政新篇》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

A.增强了封建统治的力量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此次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具有世界意义。”该材料评述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 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新文化运动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在《庚子西狩丛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这段文字叙述的是

A.虎门销烟,严禁鸦片流入中国

B.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朝皇帝闻讯而逃

C.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太后、皇帝仓皇出逃

D.义和团攻占南京,清朝皇帝被迫出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 改变了社会性质

B. 根除了社会陋习

C. 废除封建制度

D. 推动了思想解放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孙中山将民族主义放在了三民主义的首位,把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

A.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B. 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口号

C. 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 代表维新派的思想要求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下列通过年代尺提供的时间解读中国近代历史,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程

C.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D.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为国旗。这说明

A.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

C.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 D.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杰出人物的活动对于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下列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黎元洪改组中国国民党 B.黃兴等发动二次革命

C.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 D.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下列叙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  ②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③加速了新文化运动的步伐  ④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A. 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 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C.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D.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应该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此次“联合”所顺应的时代呼声是

A.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土地革命,分田地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是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条件。因为获得土地是贫苦农民最强烈的渴望。而没有土地革命,不满足贫苦农民的要求,红军队伍难以扩大,军事斗争难以坚持,根据地也难以巩固和发展”。材料陈述了

A. 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B. 打土豪分田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C. 全民族的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D. 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望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某回忆录记载:“离开瑞金后,………在冲破四道封锁线和湘江战役后,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阻于湘江东岸,指战员大部牺牲。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红8军团番号撤销。”这本回忆录的下一个章节最可能是

A. 生死攸关的转折

B. 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C. 陕甘军民传喜讯

D. 百万雄师过大江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口述史料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下列研究抗日战争的史料中,属于口述史料的是

A.《杨虎城西安事变谈话录音》 B.《伪满洲国档案》

C.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D.《地道战》与《地雷战》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十九日,由邹韬奋主编的时事政治性刊物《抗战》在上海创刊。下列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报道反映的是正面战场上的哪次战役?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武汉会战

D. 长沙会战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1940年9月6日《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社评中的“大规模的运动战”应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百团大战

D. 武汉会战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下表是1936—1939年日本海陆军总数的变化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年份

1936

1937

1938

1939

日本陆海军总数(万人)

56.4

107.9

128.9

141.9

 

 

A.中国局部抗战兴起 B.侵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C.中国获得大量国际援助 D.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抗战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943年,中国政府先后与美国、英国签署新条约,取消了近代以来美、英在华的许多特权,随后荷兰、比利时等国相继放弃在中国的不平等权益。这说明(   )

A. 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战争主动权

C. 中国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D. 美英等国建立了公正的国际秩序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纽约《世界日报》曾为《毛泽东诗词全集》的出版刊出一则广告:“毛泽东生前写下不少诗词,每一首诗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下列诗词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时间最早的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平津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参加平津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平津战役的描述

D.电影作品《平津战役》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A. 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 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 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1948年11月,美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提出:“依我看来”,国民党军队的败北是因为糟糕透顶的指挥和其道德败坏的因素,把军队弄得毫无战斗意志……在整个军界,到处是平平庸庸的高级军官,到处是贪污和欺诈”。对此,下列叙述不恰当的是

A.1948年,国民党在军事上不断遭受失败

B.解放战争中美国并没有干涉中国的事务

C.国民党的腐败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D.国民党毫无斗志,从侧面体现了国民党的统治不得人心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对于民间资本的残酷排挤是极其不合理的,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国所有厂矿企业的资本额中,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上升到70%。材料表明,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由于

A.洋务运动的刺激

B.政府政策的放宽

C.列强侵华的放松

D.“实业救国”的推动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包括

①剪发辫,易风俗

②改称谓,废跪拜

③禁缠足,倡女权

④废科举,办新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国会借口“保护通商”决定派兵到中国,发动了所谓的“通商战争”。首相巴麦尊训令侵华将领义律,要占有一些口岸作为居留地,“这些地方应该有良好的海港,并对军事防卫提供天然的便利”,并指出“台湾北端对面的口岸……是最值得考虑的”。

——整理自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面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导致英国决定“保护通商”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场“通商战争”后签订了哪个条约?该条约中的哪一内容实现了材料中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战争的诉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材料中的“是役”指什么?“是役”后签订了哪个条约?“中国赔款”的具体数目是多少?依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面临什么样的危险局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一例20世纪中国“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面对你所列举的严重危机,中国是如何“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

(4)综合上述材料,这段历史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场“自救”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看来一个文明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些非凡人物的努力,他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材料二  1898年6月16日,光绪帝与康有为的对话节选如下:

康:四夷交迫,分割荐至,覆亡无日,惟变法无以图存。

皇帝:今日诚变法不可。

康:所谓变法者,须自法律制度先后改定,乃谓之变法,今所言变者,非变法也。

皇帝同意其建议。

材料三  1911年,武昌城头一道闪电划过,但中国社会却黑暗依旧

材料四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得到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一位材料中提到的“非凡人物”。并列举一个该人物在这场运动中创办的近代企业。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康有为主张的变法是指改变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一道闪电”所指的历史事件是由哪个阶级派别领导的?为什么又说“中国社会黑暗依旧”?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哪一场运动旨在“为了能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为此陈独秀提出了什么运动口号?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出现的什么特点?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郊柳条湖村附近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然后蔑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突然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晚,驻丰台的日本中国驻屯军一部,在北平西南宛平县境的卢沟桥附近举行实弹演习。23时左右,演习的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和受到中国士兵的射击,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严正拒绝。日军向我军开火,我军奋起抵抗。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我跟蒋(指蒋介石)显示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

材料四  毛泽东说:“现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打得很好,唯有中国正面战场上打得不像样子……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我很愿意和蒋介石先生见面,过去有困难,没有机会,今天有赫尔利将军帮助,在适当时机我愿意和蒋先生见面。”

——《同赫尔利的谈话》1944年11月8日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这则材料叙述了哪个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材料中的北平附近的“日本中国驻屯军”与近代史上的哪个条约有关?这则材料叙述了哪个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具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蒋介石当时对抗日持什么态度?并结合所学,为了让蒋介石转变态度,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这一行动的结果如何?

(4)根据材料四,指出毛泽东是如何评价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抗战的?并结合所学,列举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一次战役。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会面在后来哪个历史事件中得以实现?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