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组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水稻的确起源于中国。那么当时中国人的劳动工具是( ) A. B. C. D.
|
2. 难度:中等 | |
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那么“何尊”是( ) A.兵器 B.食器 C.乐器 D.礼器
|
3. 难度:简单 | |
从设置西域都护,从文成公主入藏到宣政院的设置,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伊犁将军。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开放与革新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
4. 难度:中等 | ||||||||||||||||
探寻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事件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
5. 难度:中等 | |
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下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与这一理念相近的是( )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三人行必有吾师
|
6. 难度:简单 | |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下列我国古代文化成就与其地位对应错误的是( ) A.《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B.《齐民要术》——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C.《天工开物》——“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D.《资治通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7. 难度:简单 | |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常见的历史纪年方法有很多。其中“甲午年”属于 A. 帝王纪年法 B. 干支纪年法 C. 年号纪年法 D. 公元纪年法
|
8. 难度:简单 | |
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达 C.科技领先世界 D.工业基础雄厚
|
9.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主要是指( ) A.平等竟争 B.注重实践 C.思想自由 D.以德取才
|
10.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③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A. ①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
11. 难度:困难 | |
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 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 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 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 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
12.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20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完全占领了中国市场 D.中国老百姓全部用上了英国的商品
|
13. 难度:中等 | |
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繁荣,表明洋务运动( ) A.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 B.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C.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
14. 难度:中等 | |||||||
引发下表所示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
A.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 増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 外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双方协议 D. 清政府鼓励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
15. 难度:中等 | |
《清史纪事本末》:“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下列历史人物,属于材料中“志士”且为变法牺牲的是( ) A.严复 B.谭嗣同 C.梁启超 D.康有为
|
16. 难度:简单 | |
当历史开始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材料中的“群众运动“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公车上书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17. 难度:简单 | |
下图漫画描绘了《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载歌载舞,中国充当局外看客的场景。它反映了( ) A.列强在华利益冲突消失 B.中国领土主权完全丧失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歌舞领先世界
|
18. 难度:中等 | |
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事件 A.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C.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D. 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
19. 难度:简单 | |
下图最初是一本面向知识分子发行的杂志,最有可能刊登在这期杂志里的内容是( ) A.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 B.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C.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D.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
|
20. 难度:困难 | |
诗言志,史铸诗。下列诗句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是 ( ) ①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 ②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③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 ④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21. 难度:中等 | |
“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D.五四运动爆发
|
22. 难度:简单 | |
1928年,毛泽东总结道:“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的一个家”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鄂像皖革命根据地 C.中央革命根据地 D.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
23. 难度:简单 | |
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值平均年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这种增长速度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
24.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2000-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统计图。2001年以后,我国进出口总额出现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高新技术产业领先世界 B.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 C.提出“一带一路”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
25. 难度:困难 | |
关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 ) A. 认为抽签选举危害性很小 B. 高度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 C. 揭示了雅典民主的弊端 D. 没有人愿意通过抽签参与政治
|
26. 难度:中等 | |
西欧封建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对当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 A. 西欧封建制度迅速瓦解 B. 教皇鼓励市民自治 C. 城市完全摆脱领主控制 D. 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
27. 难度:简单 | |
“没有地理大发现,就没有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没有随之面来的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根本转折。”这里的地理大发现”开始于( ) A.15世纪末 B.14世纪末 C.16世纪末 D.15世纪初
|
28. 难度:中等 | |
如图形象地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民主制度。该制度与下列哪一历史文献直接相关?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1787年联邦宪法》
|
29.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 英国宪章运动 B. 《共产党宣言》发表 C. 法国巴黎公社 D. 俄国十月革命
|
30. 难度:中等 | |
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A.甲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B.乙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C.甲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D.乙线是对棉纺织厂エ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困是第二次王业革命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三 “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这些发明(美索不达米亚的车轮、辘轴和滑轮,埃及的握杆和曲柄等)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显著……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搞编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五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何时? (2)材料二中提到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思想核心。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列举近代前期资产阶级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尝试”。 (5)依据材料五,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结合材料四,你有何感想?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材料二 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系列外交活动
材料三 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费精神财富…广大青少年要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但没有任何一次苦难能够打垮我们,最后都推动了我们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一次次升华。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 材料四 历史图片是珍贵的史料,是研究历史的资料 图三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首次表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收回权利的合法要求遭拒绝说明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五四精神对民族精神有何影响? (4)材料四反映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在外交方面与近代中国相比,有何重大变化。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不应夸大仁慈的专制君主贯彻启蒙运动的种种学说所取得的实效,因为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启蒙运动才大大地影响了欧洲的大众。但在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学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拿破仑在动乱之中,戏刚性地让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启蒙运动( Enlightenment)中所述的主权在民、法律平等、共和形式和行政改组——传遍了欧洲……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关注拿破仑时代最受争议的话题——拿破仑是否真正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并在历史中扮演了革命性的力量;还是说,他的独裁政府实际上“背叛了革命”? ——[美]弗兰克萨克雷[美]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材料三 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美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经过最广泛、最深刻的辩论,联邦政府获得主要权力和州政府保留某些权力分权治理国家的格局,用最高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就是美国的联邦主义。 材料四 有了蒸汽机作动力,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到河流的限制。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学说”是指什么?该学说首先在哪个国家实践并结出硕果。法国大革命又对新学说”产生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国大革命体现出的启蒙运动的思想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法国大革命有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的权力格局。说明该宪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历史地位。 (4)根据材料四,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