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20年河北省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可见,《马关条约》

A.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义经济的发展

C.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向锐在《西风渐进七十年》一书中写道: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囗囗囗口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口口口口处应填入

A.自强运动 B.变法维新 C.实业救国 D.文化革新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它是我军战争史上投人兵力最多的一次战略性战役……从实践中充实发展了毛泽东战略进攻理论,促进了我军城市作战思想的进一步完善,为尔后我军进行大规模江河作战以及对帝国主义军事干涉的退制和威慑都提供了直接经验。”“它”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对如图中甲、乙、丙及甲、乙、丙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我国不同工业类型所占比例统计图

A.甲代表社会主义工业,甲、乙、丙所占比例变化原因是土地改革的完成

B.乙代表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甲、乙、丙所占比例变化原因是“三大改造”的

C.丙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自产自销),甲、乙、丙所占比例变化原因是“大跃进”运动的进行

D.甲代表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甲、乙丙所占比例变化原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夏劲、陈茜在《中西两种科学文化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之比较》一文中写道:哥伦布麦哲伦以自己勇敢的航海探险活动第一次验证了大地是球形的这一科学假说,地平说受到了事实的挑战。破除了人们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把人们从经院哲学和迷信中解放出来使一些人不再盲从任何所谓的金科玉律的教条与理论。材料旨在表述新航路开辟的

A.背景 B.过程 C.特点 D.影响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工业革命的开展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大大提高,但是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大大提高,要满足这种要求,只有依靠教育,这就为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社会需求环境。同时,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促使人们崇拜和追求知识,从而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国。这表明

A.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工业革命的发生

B.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教育事业进步

C.工业革命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D.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如图油画信息可直接佐证

A.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状况 B.日本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传统

C.明治维新后日本政策的变化 D.明治维新后日本全盘西化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于沛在《十月革命和世界历史进程一纪念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一文中指出:如果说1919年爆发的反帝反封建五四爱国运动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直接反映,那么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则是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十月革命

A.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B.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C.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改变了中俄关系的性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美苏“冷战”时期的漫画,其中代表苏联单方面观点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罪恶的“三角贸易” B.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C.非洲人民反帝运动 D.拉美人民捍卫主权斗争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郑必坚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一文中指出: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一百多年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以电力、内燃机、化工技术基础上,经济全球化进入第二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信息革命开始特别是到了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浪潮再次到来。可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是

A.国际组织的建立 B.世界大战的推动

C.思想理论的发展 D.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遵义会议召开前,受共产国际影响,“左”倾理论在党内泛滥,李立三、王明“左”倾路线完全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革命理论、路线,使革命遭受巨大损失,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扭转了这种形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左”倾势力进行顽强斗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材料二  受苏联经验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度也出现了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问题,长时期坚持“人民公社”“大跃进”“总路线”三面红旗,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极左”思想的影响下导致“文化大革命”爆发,使党和国家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梦思、邢继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历程及其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遵义会议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突出地位。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了哪些问题?

(3)据材料及问题,归纳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应吸取的教训。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探究问题。

材料一  南北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奴隶制度,代表北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资产阶级战胜了落后的南部种植园奴隶主集团,政权从种植园奴隶主手中转移,为资产阶级所掌握。这种战争的结局及战争中所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方案,废除了南部的奴隶制,为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式”道路,亦即建设资本主义农场开辟了广的前途。

材料二  1862年5月20日,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规定:凡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都可在西部地区领取160英亩的土地,只要交纳10美元的登记费就可以。在宅地上连续耕种5年,土地即归个人所有。《宅地法》颁布后的三十年间,西部大量荒芜的、闲置的、无主的土地得到了开垦。1850—1900年间,耕地面积从原有的2.93亿英亩增加到8.38亿英亩。1863年1月1日,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消灭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在南部农业中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美国南北战争中,失去了众多青壮劳动力,因此,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显得不足,促使美国劳动人民积极引进和发展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自高道兰《论南北战争对美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南北战争使美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2)据上述材料,探究“南北战争对美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伟人谈话(一)

材料一  1921年列宁用英语同哈默交谈,对哈默说:“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杌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

材料二  1979年4月,邓小平与广东省省长习仲勛交谈时说:“你们上午的那个汇报不错嘛,在你们广东也划出一块地方来。‘这块地方该叫什么?工业区、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贸易合作区,这些叫法都不准确……’就叫特区,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呢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据伟人谈话(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列宁与邓小平的谈话反映了中苏(俄)分别推行哪项政策?并分别概括这两项政策推行时各自的国内背景及在经济方面产生的影响。

(2)据伟人谈话(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列宁与邓小平推行经济政策的共同特点。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探究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法国接踵而来,乘机索取特权,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鴉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经受更加深重的苦难,中国人民面临着更为复杂曲折的斗争。

材料二  清政府开始一步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美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国家。列强向中国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漸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伴随着经济上的深入,国外的先进文化也同时传入中国:自然科学冲洗着国人的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国外的生活方式开始融入上层社会的生活;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也在中国国内悄然传播,为后来的戊戍变法、辛亥革命开始打下思想基础。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南京条约》”与美国、法国首次与清政府签订条约相距多少年?并据材料一,指出与《南京条约》相关的战争最重要的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与《南京条约》相关战争的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探究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它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言文难以被底层民众理解,不利于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无疑将促进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传播,为推动文化下移创造前提,从而为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的变动和文化的转型莫定了坚实基础。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的解放,使长期处于封建思想压迫下的人们首次发现了作为独立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为此后的社会变革运动做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这场运动对年轻时的毛泽东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青年毛泽东的觉醒,使他实现了由一般的民主主义者向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并最终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并据材料一,指出“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哪一运动的爆发。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问题探究题。

材料一  长征期间,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前夕,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大军国追,陷入被动挨打、濒于全军覆没的危机。

材料二  会议明确指出,由于“左”倾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造成了红军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和在退出苏区后继续遭到严重损失。遵义会议后,红军恢复了过去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作战的正确原则,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军重兵之间,四渡赤水、兵临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彻底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

遵义会议推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时决定取消长征前组成的三人团,改由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不久,又成立了由周思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責全军的军事行动。在当时战争环境中,这是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由遵义会议开始的这些组织措施,对于推动党的路线转移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对于保证党中央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取得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遵义会议后随着各路红军战略转移的相继完成,红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陕甘地区的红军胜利会师西北,实现了党中央对全国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这对于开创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至关重要。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遵义会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相距多少年。并据材料一,指出“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遵义会议”给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问题探究。

材料一  每当历史发展进入重要转折关头,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都呈现出定的规律性,而这一规律总是受其自身发展的必然性所影响和支配。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结束之时,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早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前,中国共产党就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希望通过谈判使国民党同意结柬“训政”,成立联合政府。而抗战胜利时,国民党军队主力尚在西南、西北地区,立刻发动内战有很大困难。于是,在蒋介石三次电邀下,毛泽东与周思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和谈,磋商建国大计。

材料二  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达成“和平建国”方针,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主动地位。在解放区和抗日军队整编问题上,中共在谈判中坚持原则,决不轻易妥协让步,即便是在谈判陷入僵局,一度中断,蒋介石、赫尔利不断施加高压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仍然不为所惧。为什么?就是为了坚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原则,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同时,在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用真诚拉近了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距离,与之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和更为深厚的友谊。

应该说,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是重庆谈判的延续和扩大,重庆谈判则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作了良好的铺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协会议的召开是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在政治生活方面,为争取和平、反对内战,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积极进行斗争所取得的成果。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重庆和谈”与西安谈判相距多少年。并据材料一,指出“重庆和谈”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重庆和谈”的重大意义。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问题探究。

材料一  美国作家约翰·托兰认为:“中国人进入朝鲜冲突是被迫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使用核武器的强大敌人的入侵,中国不得不出兵朝鲜,这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的。周思来总理更是代表中国政府阐明中国的严正立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你知道材料中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战争”,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行动?

(2)在这次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的人物,你能举两个例子吗?

(3)当时我们的对手是个拥有原子弹,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号称世界第一的强国,但此次战争的结果却出乎世人的预料。有人认为是对手劳师远征,后勤补给困难,所以遭到了失败。你是怎样想的呢?谈谈战争胜负的原因吧!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探究问题。

材料一  为控制四川省骚乱,清廷将部分湖北新军调往那里,这场调动使武昌要枢防守空虚,而这一时机也很快为革命党人所利用。……10月10日,工程营率先夺取了武昌的官方军火库,炮兵营也与工程营联合向总督衙门发动进攻,总督与提督一同潜逃而去。两人分别为瑞征与张彪。新军起义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至中午时分,他们便完全控制了该城。……孙中山后来追忆,这样迅速的胜利的确是十分侥幸的。

材料二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指导组将职守武汉,不去武汉之患、不解全国人民之忧、不获得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我们决不收兵打好抗“疫”保卫战,武汉需要豪气。武汉抗疫的胜利,就是中国抗疫的胜利,武汉抗疫,就是“泸定桥”,就是“腊子口”,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只能胜利,不能失败,必须拿下。我们要当胜利时的英雄,武汉抗疫取得了部分成果,就要总结经验,鼓劲加油,乘胜追击,进一步压缩病毒的生存范围。

面对严峻的疫情,床位成为最紧缺的资源,武汉各大医院都在努力开辟床位,全国的医疗力量也向这里汇集。加床位!加人力!干部下沉、夯实社区、基层筛查、集中收治、各方支援、形成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战胜病毒自有时!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武昌“这样迅速的胜利”和2020年我国进行的武汉抗疫保卫战之间相距多少年?并据材料一,指出武昌“这样迅速的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我国现代化建设应该从“武汉抗疫保卫战”中获取的经验。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年时代,孙中山先生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他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广泛联合革命力量,连续发动武装起义,为推进民主革命四处奔走、大声疾呼。

材料二  习近平强调:“疫情防控前期,为快速阻断疫情传播蔓延,采取严格的交通管控措施是必要的,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过头行为,我们及时督促各地予以纠正,现在交通干线秩序基本正常。”习近平指出:新冠肺爽疫情不可遜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讲话中,习近平一一列举了疫情防控工作干部队伍中的一些问题,严肃指出:这些都是对党对人民极端不负责任的,决不能容忍!必须坚决纠正!习近平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在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对表现突出的干部要大力褒奖、大胆使用,对不担当不作为、失职渎职的要严肃问责,对紧要关头当逃兵的要就地免职。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为了丞“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提出怎样的理论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抗击疫情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3)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习近平行为产生的相同影响是什么?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高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的结罘。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材料二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李兰娟院士的每日日程安排都是满满的,白天在医院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救治团队共同讨论救治方案,同时还为浙江的危重症患者救治进行远程会诊;晚上与团队讨论科研攻关难题,为国家疫情防控建言献策。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1)据上述材料,指出屠呦呦和李兰娟属于哪一相同领域杰出代表?她们的努力产生了怎样相同的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从屠呦呦、李兰娟身上展示出的可贵精神品质。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探究问题。

材料一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其前后的系列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材料二  1938年6月,日军兵分五路进通武汉。为保卫武汉,国民政府重新划分战区,制定战略防御部署,集中110万人,与30万日军展开大混战,从6月到10月底同日军展开了一系列英勇的防御作战,使敌人在推进途中付出重大代价。周恩来和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涞若决定在中国抗战一周年纪念日举行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并将募捐献金作为主要内容,从而”唤起每一个老百姓的抗战意识”,以实际行动保卫武汉。

由于中国人民顽强、持续的阻击,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各路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迟至10月底才完成由东、南、北对武汉的三面包围图。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武昌起义”材料二中的武汉会战相距多少年。并据材料一,指出“武昌起义”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保卫武汉”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原因。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統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摘自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材料二  19世纪末,西方国家逐漸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掠夺。自《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国力一路下滑,政治虚弱、腐败无能。战争赔偿使人民不勘重负,终于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团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杀洋人,烧教堂的行为,又激化了中外矛盾,西方各国联合镇压了义和团的军事行动,并对北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报复。

(1)根据材料一,用你喜欢的方式画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思维导图。

(2)依据材料二,归纳西方各国联合对华采取军事行动的原因。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探究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材料二  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的胜利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认为抗日战争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你认为我们如何“以史为鉴”,避免战争悲剧的重演?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