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什么是历史?有人说:历史是一门关于“过程”的学问;也有人说:历史是一门关于“解释”的学问。其实二者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失之片面。前者强调史实,后者突出史论。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说法中,属于持第二种观点的人最关注的一项是: A.北京人遗址最早于1921年被发现 B.北京人已经懂得了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和使用火 C.在北京人遗址中发掘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和用火的遗迹 D.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骨骼化石,其中就有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
2. 难度:中等 | |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
3. 难度:中等 | |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用“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来描述秦始皇的伟大功绩。为巩固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废分封,设郡县 ②统一文字 ③统一度量衡 ④修筑都江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 难度:中等 | |
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这段话不能说明 A.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B.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
|
5. 难度:中等 | |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 A. 昭君出塞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文成公主入藏 D. 设立伊犁将军
|
6. 难度:中等 | |
《唐书》记载的唐朝830名进士的分布来源如下图所示(注:士族指世家大族或豪门望族;寒门即庶族,指一般的中小地主;小姓指二者之间的阶层),由此图示可知( ) A. 唐朝依然延续了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B. 唐朝时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进士考试 C. 士族、小姓与寒门子弟中进士人数一样多 D. 唐朝科举考试进士分布来源很不平衡
|
7. 难度:困难 | |
推动如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北方政局动荡不安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
8. 难度:中等 | |
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 A.政教合一 B.因俗而治 C.严密控制 D.册封首领
|
9. 难度:困难 | |
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 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 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 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 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
10. 难度:困难 | |
“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的教育的状况……印刷术的推广,给市民阶级和王权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带来了好处……推动着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这里,马克思主要强调了印刷术 A.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B.加速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 C.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 D.开启了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
|
11. 难度:困难 | |
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鸦片战争中惨败;I860年,中国的GDP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却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据此推知 A.经济总量对一国来说没有意义 B.GDP排名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 C.中国国际地位与GDP排名背离 D.经济结构优劣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
12. 难度:中等 | |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上述事件说明 A.洋务派重视与洋人商战 B.清政府积极主动发展对外贸易 C.中国近代海防意识觉醒 D.中国轮船制造技术比西方先进
|
13. 难度:中等 |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 B. 清朝封建势力的强大 C. 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D.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
14. 难度:困难 | |
1915—1918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B.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 C.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
|
15. 难度:中等 | |
中国共产党曾想向俄国学习,在大城市发动起义建立政权,但接连失败。毛泽东在攻打长沙受挫后,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材料表明 A.中共完全放弃“城市中心论” B.井冈山地区的群众基础好 C.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中共自主探索革命的道路
|
16. 难度:中等 | |
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前两年,中共武装力量抗击了58%至62%的侵华日军(不包括关东军)和全部伪军,作战万余次。1944年,中共武装力量在华北、华中、华南二大敌后战场,共计抗击日伪军110余万,占总数的84%。材料表明中共的抗战 A.对战争胜利有决定意义 B.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兵力 C.使日本的防线日趋崩溃 D.与国民党军队配合密切
|
17. 难度:困难 | |
下表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大中小型建设项目投资表。它表明“一五”时期 A.已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小型工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C.大中小型工业的投资比重相当 D.投资比重向大中型工业倾斜
|
18. 难度:困难 | |
1970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在显要位置刊登了前一天毛泽东和美国人斯诺共同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国庆游行的照片,报纸的右上角还特意刊登了一句毛泽东语录:“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这些做法意在 A.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共同反帝 B.传递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 C.向美国表达中国追求和平的信心 D.区别对待美国人民与美国政府
|
19. 难度:中等 | |
1979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当年就获得粮食丰收。当时农民中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这反映出此时我国 A.农业合作社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B.农村改革中出现急躁冒进倾向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D.国家允许土地所有制进行变革
|
20. 难度:中等 | |
1970年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给美苏等国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这项'“重大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银河I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
21. 难度:中等 | |
以下古代文明成果的共同主题是 A.两河流域的统一 B.古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C.罗马帝国的辉煌 D.古代世界的民主与法制
|
22. 难度:中等 | |
文艺复兴前夕,意大利的市民阶层重视自由,因为没有自由就不能携带商品走南闯北;敢于冒险,因为害怕漂洋过海,商品就缺乏广阔的市场;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就会失去可观利润。材料旨在强调当时 A.人文主义是市民思想的提炼 B.人文主义已经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C.市民阶层已摆脱了宗教束缚 D.意大利最早进行了文艺复兴运动
|
23. 难度:中等 | |
“17世纪末,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这种“有效限制”开始于 A.“光荣革命”的胜利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查理一世执政时期 D.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
24.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发展速度在1870年后发生显著变化,其决定性的因素是 A.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加强 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 D.机器生产的时代开始
|
25. 难度:简单 | |
中国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认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及遗传特征方面的认识。与他持相近观点的科学家是 A.爱迪生 B.瓦特 C.达尔文 D.牛顿
|
26. 难度:中等 | |
1921年,俄共在第十一次代表会议上指出:“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有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这说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俄共认同 B.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市场作用 C.新经济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D.俄国需要利用市场因素发展资本主义
|
27. 难度:困难 | |
甘地说:“非暴力并不是服服帖帖地服从坏人的主意”。1920年,国大党提出“用和平与合法手段获得自主”、“印度必须跟英国断绝关系,完全独立”、“批准发动最大规模的群众性斗争”。由此可见 A.非暴力主义具有明显的反帝反殖性质 B.群众性斗争实际违背了“非暴力”理念 C.甘地的思想客观上不利于印度近代化 D.国大党的理念与甘地思想存在严重分歧
|
28. 难度:中等 | |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二十六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签署的最重要作用是 A.促成了联合国的建立 B.-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C.决定了苏联对日作战 D.加剧了法西斯国家间的矛盾
|
29.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法国不同人物关于“欧洲联合”的主张,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中世纪 B.法国在对德政策上一直主张和解 C.欧洲联合的思想早已出现 D.欧洲一体化是法国人努力的结果
|
30. 难度:中等 | |
(亮点题)2015年初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文,描述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产品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遭”,并表示,以后10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这从深层意义上表明( ) A.中国产品质量差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行动 B.中国产品在美国受到不公正待遇 C.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D.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的抵制
|
31. 难度:困难 | |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一些实力派人士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西学”,以培养科技人材。他们开办了外语、船政、机器、军事等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各国学习。这称之为“新教育”。 材料二 清未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材料三 通过买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生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洋务教育的新内容,并分析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教育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的教育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教育改革产生的社会背景。 (3)材料三中教育信息化2.0行动与哪一次科技革命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请另外列举一例中国近现代史上推动教育近现代化的史实,并加以说明。
|
32. 难度:困难 | |
历史上,大国崛起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改革创新则是大国崛起的共同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措施。1870年12月成立的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们月成立的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其目的是让它们起示范作用,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下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因为这项政策允许某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存在,所以马克思主义进化论者对它心怀不满。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决心建设“一个国家内的社会主义”……凭借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来引导和调节生产。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斯大林发起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将苏联改造成一个现代化强国。 材料三 材料四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工业化的特点。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明治维新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这项政策”及其特点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是如何使苏联建设成“一个国家内的社会主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图1、图2所示内容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材料三、四之间合理的逻辑关系。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在社会治理模式上的共同之处。
|
33. 难度:困难 | |
在医学知识匮乏的时代,流行性疫病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巨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1347年由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携带的耶尔森氏鼠疫杆菌经地中海各港口传到了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格兰、奧地利等国家。人们发现死亡如影随行,信仰没办法驱走疫病,在许多地方,“尸体大多像垃圾一样被扔上手推车”。据估计,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 ——摘编自萧贺雄《鼠疫差点毁了欧洲》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取代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的是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至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材料三 在1910年东北鼠疫影响下,1913年起京城卫生陈列所扩大规模,陈设近代卫生器械和图片、书籍等,供民众参观。1915年制定的《违警律》对水源、沟渠、饮食加工等进行规范;同年内务部颁布《文官高等考试令》,对公职人员的素质提出要求,待录人员应掌握病理、解剖、药剂、化学等专门知识。同时还颁布《管理药商章程》等。1916年颁布《传染病预防条例》,对鼠疫霍乱、白喉、天花等传染病的处理程序、责任主体、技术操作等做出规范,改变了传统医学关于传染病是瘴疠之气的看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黑死病”危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危机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英国政府防疫工作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政府防疫工作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民国初年公共防疫取得进展的原因有哪些? (4)2003年非典疫情、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都曾让世界陷入了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有学者提出“疫情改变世界”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