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
2. 难度:简单 | |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相似之处是( )。 ①人们过着定居生活②进入原始农业时代③会制造陶器④种植水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② B.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
4. 难度:简单 | |
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伯益建立夏朝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夏朝建立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 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
5. 难度:中等 | |
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6. 难度:中等 | |
水王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 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B. 商代的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C. 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 D. 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
7. 难度:中等 | |
以下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正确的是 A.商朝—→夏朝—→西周 B.夏朝—→商朝—→西周 C.商朝—→西周—→夏朝 D.西周—→商朝—→夏朝
|
8. 难度:中等 | |
根据图表判断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A.会意 B.象形 C.形声 D.假借
|
9. 难度:中等 | |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予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有什么特点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秦晋结好 C.天子依附予诸侯 D.同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
10. 难度:简单 | |
在达州市中小学生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刘老师将自己的心得概括为:“班级管理如烹小鲜,应该无为而治,同时要强化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仁爱。”他的班级管理理念中蕴含着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学派的主张?( ) A. 儒家 法家 B. 道家 兵家 C. 道家 儒家 D. 墨家 儒家
|
11. 难度:简单 | |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表现在( ) ①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②手工业规模扩大 ③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④商业活动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
12. 难度:简单 | |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早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评价的是 A. 都江堰 B. 灵渠 C. 长城 D. 大运河
|
13. 难度:中等 |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A.推行郡县制 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 D.严酷的刑法
|
14. 难度:简单 | |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统治者采取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是 A. 休养生息 B. 对外征战 C. 焚书坑儒 D. 增加徭役
|
15. 难度:中等 | |
读下图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泰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A. 政治方面 B. 经济方面 C. 文化方面 D. 思想方面
|
16. 难度:简单 | |
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这种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 ) A.原因 B.特点 C.经过 D.影响
|
17.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
18. 难度:简单 | |
以下是四位同学看到下面这幅名画发出的感慨,表达最准确的是
A.人物鲜明、史家典范 B.治病救人、泽被后世 C.线条活泼、人物传神 D.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
19. 难度:简单 | |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材料中的“造意”出自 A.张衡 B.蔡伦 C.华佗 D.张仲景
|
20. 难度:困难 | |
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以下正确描述历史演进的是( ) A.第一个封建盛世:汉初刘邦休养生息——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B.走向衰落的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C.亡于暴君的王朝:夏朝亡于夏桀——商朝亡于商纣——周朝亡于周厉王 D.天下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
21. 难度:中等 | |
在下列四张北朝更替情况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
22. 难度:中等 | |
观察下列四幅战争形势图,请回答 以上四场战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图①→图②→图③→图④ B. 图③→图②→图④→图① C. 图②→图③→图①→图④ D. 图④→图①→图③→图②
|
23. 难度:简单 | |
观察下列四幅战争形势图,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使江南出现了“荆扬宴安,户口殷实”景象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
24. 难度:简单 | |
观察下列四幅战争形势图,图①所反映的战役在历史上的影响是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促使孙刘联军迅速土崩瓦解 D.使曹操的军事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
|
25. 难度:简单 | |
观察下列四幅战争形势图, 以上四场战役的共同特点是 A.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B.强强对抗、势均力敌 C.孤军深入、出奇制胜 D.主帅神勇、以一当十
|
26. 难度:困难 | |
读图,回答问题。 (1)图A、图B是西周、秦朝某种行政制度局部图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A、图B分别反映了西周、秦朝怎样的行政制度?并指出这两种行政制度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这两种行政制度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政治制度分别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积极或消极)?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材料: 到了晚年,汉武帝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讲到了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改革之举。他以回顾和总结的口吻讲到即位之初面对的选择:“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他说汉朝政权刚建立的时候,处在草创阶段,再加上周边有外敌的军事威胁,如果我不改变一些做法,后世子孙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法度。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汉武帝登上历史舞台后,汉朝的政治局面为之一变,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请你结合所学史实,从政治、思想和经济三个方面来说明汉武帝在位时是怎样进行改革,使汉朝的政治局面“为之一变”的。 (2)汉武帝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汉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3)如何评价汉武帝,在汉武帝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精神?
|
28.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材料二: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 材料三:《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 材料四: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间割器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材料五: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见下图) (1)材料一中建立了北魏政权,并努力学习和接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是哪一个内迁的少数民族? (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主要有哪两种类型?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材料二中北方人口南迁就导致了材料三中“时和年丰,百姓乐业”的结果?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5)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请说说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于中华民族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
29. 难度:困难 | |
问题探究。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1)依据材料概括改革内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勿照搬原文) 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3)“魏主”指谁?材料三中列举的是魏主改革的哪项措施?其改革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4)根据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以上三次改革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