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恩格斯在研究国家起源时提出,具有武装特征的“公共权力”的机关部门取代了氏族、部落制度,国家才得以形成。据此判断,夏朝相对于三皇五帝时代,成为中国最早国家的标志包括 ①军队 ②刑法 ③监狱 ④君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 难度:困难 | |
秦始皇统一后将县制推向全国,由于县的数量太多,在县上增设郡一级,形成郡县制。汉武帝时期为了监控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从以上叙述中可以得出 A.两次调整的原因是一样的 B.两次调整的直接目的相同 C.两次调整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两次调整都否定了分封制
|
3. 难度:中等 | |
《史记》成书得益于汉代制度,“天下计书(赋税文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这说明《史记》 A.使用了国家原始档案 B.是记载赋税的著作 C.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
4. 难度:中等 | |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连接了中国南北主要区域,成为隋唐漕运和商业的生命线。下列与大运河相关的诗句,能体现其商业价值的是 A.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B.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C.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D.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
5.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一尊典型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出现这种唐三彩俑是因为 A.唐朝人很关心死后的世界 B.西域商人在唐朝贸易频繁 C.很多外国人在朝廷里做官 D.唐朝人喜爱胡人歌舞表演
|
6. 难度:中等 | |
岳飞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是抗金英雄,屡建奇功,最终却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岳飞之死是由于 A.南宋决意和谈 B.阻碍民族融合 C.岳飞拥兵自重 D.秦桧阴险陷害
|
7. 难度:中等 | |
《明史》记载:“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以达于兵部。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袭替、优养、优给,所属上之府,移兵部请选。”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时都督府和兵部都有分管军事的权力 B.朱元璋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 C.朱元璋进一步强化都督府的统兵权 D.明朝军权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
8. 难度:困难 | |
康熙三十五年,清军大破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主力军队后,康熙下谕旨曰:“尔青海厄鲁特尊崇达赖喇嘛法教,敬事本朝,聘问贡献,恭顺有年,朕亦频加恩赉。乃噶尔丹违达赖喇嘛法教,不遵朕旨,朕统军至图拉,剿而灭之。”对康熙态度的推测,合理的是 A.康熙要准噶尔部绝对效忠达赖喇嘛 B.达赖喇嘛在准噶尔部有巨大的影响 C.噶尔丹对达赖不敬引发了清军征讨 D.康熙要准噶尔部抛弃对达赖的信奉
|
9. 难度:困难 | |
军机大臣每日觐见皇帝,秉承皇帝意旨处理军国大事,对朝廷各部门与各地方发布命令。如有大狱,军机大臣会同刑部进行审问。皇帝所到之处,他们要随同前往。军机章京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对军机处职能的认识,正确的是 A.军机处体现了对汉人的防范 B.军机处掌管机要文书 C.军机处官员不能有个人意见 D.军机处可以独立审案
|
10. 难度:中等 | |
1887年,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雅书院,教授经学、史学、理学和文学四门课程,后来院长朱一新将化学、光学等也加入课程中,并增加对国家治理政策的探讨。广雅书院的课程设置体现了 A.西方列强的侵略 B.科举制度的变化 C.社会发展的需要 D.民主思想的传播
|
11. 难度:困难 | |
鸦片战争前十年,连接英国和中国的商业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鸦片。英国在印度种植鸦片,中、英、印之间形成了“鸦片→茶叶→棉纺织品”的三角关系,中国如果破坏了这个循环,必然会导致战争。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贸易是英国国内的经济支柱产业 B.英国想用鸦片打开封闭的中国市场 C.中国忽视了英国作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性 D.鸦片贸易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12. 难度:困难 | |
黄海海战中,丁汝昌套用1866年利萨海战的冲撞战术,将战舰横排迎敌。但是丁汝昌忽视了30年来军舰速度的提升,又失去了纵向列队的最高火力和相对移动优势,最终落败。黄海海战的决策反映出 A.清朝积极借鉴、融合外国战例 B.观念陈腐导致战败 C.清朝政府没有全力支持海军 D.外国战术不适合中国战场
|
13. 难度:困难 | |
庄士敦在《紫禁城的黄昏》中记载:“几名支持义和团排外的官员被严惩,毓贤等人被砍了头,徐桐、启秀和其他几人被流放到新疆,部分皇族成员如庄亲王、怡亲王和辅国公等也被处分,端亲王被革职流放,他的皇储儿子被废黜。”以上史实的背景是 A.袁世凯在山东镇压日益壮大的义和团 B.清朝士兵打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 C.清朝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政策的失败 D.清朝利用义和团进攻各国公使馆
|
14. 难度:中等 | |
随着北伐进军,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湖南、湖北、江西农民运动空前高涨。其中湖南农民协会会员在一年内从40万增至200万,直接领导的群众达1000万,三省都出现农民大革命,将国民革命推向深入。结合材料,对北伐认识正确的是 A.北伐埋下了国共分裂的因素 B.中共参与北伐主要为了组织农民运动 C.北伐对工农革命进行了深层动员 D.国民党不愿看到农民运动的发展
|
15. 难度:中等 | |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鼓舞了低迷的反法西斯士气,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与英军并肩作战,美苏军队迫使日本投降。从以上史实可以得出,抗日战争 A.主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B.在中国人的团结中取得胜利 C.在同盟国的支持下取得胜利 D.支援对德国法西斯作战
|
16. 难度:困难 | |
毛泽东在1946年11月18日和1947年4月9日起草了两份应对国民党进攻的文件,在他看来,蒋介石对延安的进攻无损于战争大局,中共可以撤出延安,但不会放弃陕甘宁边区。毛泽东的这两个指示是为了应对 A.国民党撕毁协议发动内战 B.国民党军队发起的全面进攻 C.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 D.国民党军队发起的重点进攻
|
17. 难度:中等 | |
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时说道:“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发展 A.是随着城市经济改革而兴起的 B.满足了对外开放国际市场的需求 C.是农村经济改革的巨大成果 D.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8. 难度:简单 | |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成为世界财富的新梦想之地。这是因为 ①中国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中国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机遇 ③中国越来越健康公平的市场营商环境 ④中国是现存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9. 难度:简单 | |
在西方政治史著作中,古希腊是绕不开的话题,这是因为 A.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B.古希腊产生了雅典等著名城邦 C.古希腊的哲学历史地位相当重要 D.古希腊拥有最早的民主政治经验
|
20. 难度:中等 | |
2世纪,西方使者第一次踏入中国领土,亚欧大陆两大帝国文明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碰撞。发生“历史性碰撞”的两大帝国是 A.拜占庭帝国与元朝 B.罗马帝国与汉朝 C.阿拉伯帝国与唐朝 D.罗马帝国与秦朝
|
21. 难度:中等 | |
如图漫画描绘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往事。漫画内容反映了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相当曲折 B.英国资产阶级对君主制毫不妥协 C.国王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 D.处死查理一世是非法的
|
22. 难度:中等 | |
《人权宣言》第一条规定:“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第一条的提出主要针对 A.凭借资本统治社会的富人 B.独立控制精神世界的宗教 C.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等级 D.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邻国
|
23. 难度:中等 | |
林肯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里写道:“我深信这是一项正义的举措,它符合宪法的规定,出于军事的需要。”材料直接反映了解放黑人奴隶的决定是 A.基于人道主义考虑 B.维护联邦宪法权威 C.为了维护美国统一 D.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
24. 难度:中等 | |
“刺激—反应”模式常用于分析国家遭遇外来文明时的改变。下列选项中属于19世纪日本面对西方列强刺激的反应是 A.全面学习西方 B.实行幕府统治 C.建立天皇制度 D.占领中国东北
|
25. 难度:困难 | |
各国对参加一战的理由表述不一,奥匈帝国要为皇储复仇,德国坚称进行的是防御战,俄国要为斯拉夫民族不受日耳曼人奴役而斗争,英国是不能容忍强国不顾国际信义蹂躏弱小国家,法国则将参战高度升华为拯救文明和自由。对各国参战理由的评价,合理的是 A.各国参战理由令人信服 B.只有奥匈帝国具备了正义性 C.说辞掩盖不了帝国主义扩张野心 D.各国忽视了参战的经济诉求
|
26. 难度:困难 | |
1920年,苏俄的公共配置从经济领域退却时,与之相关的制度调整引发了相当多官员的争论和抵制。列宁对这些人的幼稚表示愤怒,他认为如果不实行新经济政策,就必然要和农民决裂。材料表明 A.苏俄的社会主义探索充满挑战 B.相当多的官员主动选择站在农民的对立面 C.新经济政策得到苏俄各阶级的一致认可 D.新经济政策意味着苏维埃政府完全放任经济发展
|
27. 难度:中等 | |
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连续判定罗斯福新政多项法令违宪。比如针对铁路职工的退休法,法院认为,政府强迫铁路公司对其雇员支付养老金,是不经法律程序剥夺了公司财产。罗斯福新政的困境说明 A.只有通过违宪方式才能推行新政 B.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不符合宪法 C.法西斯势力在美国有抬头的迹象 D.政府干预经济手段在美国没达成一致
|
28. 难度:中等 | |
《华沙条约》序言称,其出台是由于欧洲局势正在发生变化,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加入北约,加剧了新战争出现的危险。对条约序言的解读,正确的是 A.防范西德是条约主要目的 B.条约要拓展社会主义势力 C.防范西德是苏联扩张势力的最好理由 D.条约服务于苏联争霸行为
|
29. 难度:中等 | |
二战期间,各殖民帝国的领导人都表明了加强对殖民地控制的决心。但战争导致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无力继续掌控殖民地,就连帝国内部的民众也在谴责殖民行为,殖民地的主权归属朝着不受殖民帝国掌控的方向发展。材料主要论述了战后殖民地独立的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
30. 难度:中等 | |
5G技术让其他国家不得不在中美两国间进行选择,不过选择的依据不再是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而是技术和价格的优势。欧洲不支持美国遏制华为,首要因素就是技术需求。以上变化说明 A.新技术引发国际政治的新变化 B.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再重要 C.中国5G技术令美国失去战略伙伴 D.5G技术是国际关系两极化的核心要素
|
31. 难度:困难 | |
汉阳铁厂见证了中国民族企业的起步,它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时期,工厂所用钢铁原料要从国外进口,仅1886年进口的钢铁就价值240万两白银。张之洞认为,如果中国创办自己的钢铁工业,不仅可以满足军工民用所需,还可以“开辟利源,杜绝外耗”。调任湖广总督后,他开办汉阳铁厂,采用如马丁炉等国际通用生产设备,厂内有英、德等国工程师全程指导,日生产能力可达生铁100吨、钢60吨。 材料二 20世纪初,盛宣怀对汉阳铁厂进行改造扩充,使得生铁年产量从1900年的2.6万吨提升至1907年的6.2万吨,生产的马丁新钢经英国、德国工程师化验确认属于头等钢。1914年,受国际局势影响,钢铁价格猛涨10倍,给汉阳铁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在实业救国的大潮下,汉阳铁厂排除万难,成为近代中华民族企业的标杆。 材料三 1938年,汉阳铁厂西迁,将3万多吨的设备材料 搬迁至重庆大渡口,开始新一时期的产业建设,鼎盛时期有员工15万人。钢铁厂除了提供钢材给其他工厂作原材料外,还自行生产制造飞机炸弹、迫击炮弹、德式磁质地雷、避弹钢板和卡宾枪用钢料等半成品武器,成为当时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目的,并归纳铁厂生产配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促进汉阳铁厂发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为何要搬迁?搬迁起到什么作用?这一时期的生产呈现什么特点? (4)结合汉阳铁厂的发展史,请你谈一谈企业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
32. 难度:困难 | |
曼彻斯特是座充满争议的城市,它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英国工业史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曼彻斯特以其独特的“城市景观”让源源不断前来参观的人惊叹不已,18世纪80年代初,绿树成荫的曼彻斯特城只有一根烟囱孤零零地矗立,到了19世纪40年代,这座城市的烟囱已经达到500多根,1898年增至1200根左右。烟雾被视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业副产品——“值得称道的制造行为必然的、无害的伴随品”。工厂主们完全没有因排放烟雾而抱有歉意,他们把冒烟的烟囱当作反映经济成功和社会进步与否的“晴雨表”,对烟囱抱有极大的好感。 材料二 19世纪曼彻斯特家庭生活热衷于煤烟不断,这能让路人看到家境的殷实。无烟焦炭虽然价格比较便宜,但在壁炉里烧不出好火头,并不受欢迎,被看作是一种“穷人家用的燃料”。但是,中产阶级职业精英并未把烟尘等同于繁荣和进步,而是把含硫黑烟视为浪费和低效的表现。有煤烟意味着在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上的失败,他们对这种浪费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 材料三 根据阿瑟·兰瑟姆1882年的统计,在之前的10年里,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约有34000人死于肺病。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里,烟尘明显引发曼彻斯特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担忧,终于扩散到了医学界以外,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记者安格斯·瑞阿奇却写道:“通过熄灭高炉净化曼彻斯特的空气,简直就是在砸市民的饭碗。不是可恨的机器必须继续运转,就是成千上万的市民必须忍饥挨饿。”烟雾的危害即便广为人知,但19世纪的曼彻斯特并没有发生过一次广受欢迎的反烟雾群众运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E.梅勒尼·迪普伊《烟尘与镜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曼彻斯特存在大量烟囱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工厂主们为什么会对烟囱抱有好感?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曼彻斯特的普通民众、中产阶级职业精英对煤烟的认识一致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期公众对烟雾的认识有什么新变化?人们在健康和烟囱之间选择了哪一边?为什么? (4)以上材料反映了早期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从历史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
33. 难度:困难 | |
理解美国对华政策的变与不变,才能看破中美关系的迷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轮船开启了中美贸易,它提交国会的航行报告称,同中国开展“平等互利”的贸易,比英国的“凌驾于人”式贸易更有前途。在之后的50年中,美国对华贸易额增长了6倍。但情况很快出现变化,其他国家在中国的行为刺激了美国商人的欲望,他们不再满足于合法贸易。美国商人开始对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采取追随英国的政策。1842年,美国政府派出舰队抵达广州,向广州当局提出,美国商人应当享有“同其他国家商人一样的最惠国待遇”。 ——摘编自李庆余《美国外交史》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美国强烈反对瓜分,国务卿海·约翰向各国发出照会称:“美国的政策是,使中国获得永久安全与和平,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期间美国利用列强矛盾不断实践这一门户开放照会,甚至与俄国、日本发生激烈对抗。列强在各自控制地区内实行歧视贸易,照会还提出:“保护全世界在中华帝国境内平等与公正的贸易。”海·约翰希望能“为世界商业保留一个公开市场”。 材料三 20世纪初门户开放政策提出时,美国着眼于对华商业扩张。一战后美国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对华门户开放已成为保持远东稳定的工具。尽管存在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只要局势没有严重损害集体安全体系,美国决不会干涉,正如柯立芝总统所说:“美国决不会为中国而战”。 (1)材料一反映美国早期对华贸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美国政策此时发生变化所依据的国际形势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美国“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指什么?指出美国此时的门户开放定位变化。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美国对华政策的变与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