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A. 促进了中外交流 B. 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巩固了国家统治
|
2. 难度:中等 | |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谦听则明,偏信则暗。’上曰:‘善!’”材料中“上”指的是 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高宗
|
3. 难度:简单 | |
“科举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与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所谓寒门、商人、地主等……通过科举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中来。”该材料说明科举制度( ) A.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 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束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
4. 难度:中等 | |
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
5. 难度:中等 | |
后人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结合唐初盛世创立,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①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②为唐朝盛世来临起到承前启后作用 ③国内安定,未曾有政局动荡 ④唐朝基本国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6. 难度:中等 | |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所提计策起到的作用是 A.加速了宋王朝的统一进程 B.免遭外族入侵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行政效率
|
7. 难度:中等 | |
北宋时,“状元及策,战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艺不及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 A. 渴望收回燕云地区 B. 实行重文轻武国策 C. 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 实行崇武抑文政策
|
8. 难度:简单 | |
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这直接能说明澶渊之盟( ) A.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B.加强了北宋的边境防御 C.促进了双方的经济交流 D.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
9. 难度:简单 | |
穿越是指某人从所在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物理学上也称为“时间旅行”或“时空旅行”。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盛唐时期,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 使用曲辕犁耕地 B. 在“瓦肆”里听说书 C. 用筒车灌溉 D. 在长安城东市贩卖货物
|
10. 难度:简单 | |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贞观之治”。有关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务 B.唐太宗重视纳谏,善于用人,提高行政效能^ C.轻徭薄赋,一定程度上保证农时 D.提拔姚崇、宋璟等一批有才干的人
|
11. 难度:中等 | |
北宋初,四川地区使用铁钱,但携带很不方便。宋真宗时,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用来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南宋时,纸币的需要量更大,政府就大量印行纸币。这表明交子 A. 具有市场流通交易凭证的功能 B. 促进了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是宋政府敛聚财富的主要手段 D. 提高了四川富商的社会地位
|
12. 难度:中等 | |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结束南北朝分裂让中国重归统一的皇帝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隋文帝 D.唐玄宗
|
13. 难度:简单 | |
唐朝政局可用如图表示,图中的“?”处应为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
14. 难度:中等 | |
武则天于公元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A.重视农业生产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严惩贪官污吏
|
15. 难度:简单 | |
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
16. 难度:简单 | |
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达的农业生产 B.繁荣的南方经济 C.精巧的手工技艺 D.独特的活字印刷
|
17. 难度:中等 | |
“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
18. 难度:困难 | |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 ) A.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 B.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 C.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 D.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
19. 难度:中等 | |
从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我们主要感受到了 A.宋朝经济的繁荣,祖国河山的壮美 B.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 C.人民生活的安逸,文化艺术的繁荣 D.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
20. 难度:简单 | |
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 A.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
|
21. 难度:中等 | |||||||||||||||||||||||
宋代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 西汉、唐代和北宋南北方人口数量统计表
材料四 唐代丝织业重心在北方,北宋时期南方丝织业产量超过北方,但生产技术仍与北方有较大差距。北宋末年金人南下,北方丝织业受到巨大打击,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丝织技术工匠也随之迁移,进而导致技术南传。南方以种桑丝织为生的人增多,丝品产量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1)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三,总结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南方丝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宋代经济的发展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
2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材料二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圈套)矣。”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四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材料五 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以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逇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宪宗下》 (1)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什么? (2)唐太宗通过何种制度将材料二中所说的“天下英雄”纳入“彀”中?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并写出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4)材料四中杜甫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称之为什么? (5)根据材料五描述中,哪些措施促使形成了材料四的繁荣局面?
|
23. 难度:中等 | |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到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可谓并驾齐驱……与南北朝相比,都城总体上向南迁移……这种发展趋势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再思考》 材料二 安史之乱,江淮独全;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主……自东南渐重,则西北渐轻。 ——《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材料三 材料四 千百年来的滥垦滥伐,严重破坏了(北方)黄土高原的植被……自唐以降,陕北黄土高原上水、旱、风、雹横行肆掠……而诸业并举、农工商并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适度开发得到了优厚的回报。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 (1)材料一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南宋定都在哪里? (2)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什么影响?“五季纷争”反映出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到什么历史时期?材料二认为“东南渐重”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如图1所示物品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为鼓励图2所示的贸易活动,宋朝设置了什么机构进行管理? (4)材料四认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5)结合以上探究,经济重心南移对今天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