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C.规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2. 难度:简单 | |
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3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斗 A. 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 保证了新中国土改的顺利进行 C. 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 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
3. 难度:中等 | |
《人民日报》在某篇文章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4. 难度:中等 | |
1950年6月,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 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C. 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 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
5. 难度:中等 | |
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说明 A.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C.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 D.改革开放使农村经济日渐活跃
|
6. 难度:中等 | |
“一五计划”期间,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大显身手。大批高等学校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无条件服从国家统一分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春。可见“一五计划”能顺利完成是由于 A.苏联的援助 B.良好的工业基础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人民群众齐心协力
|
7. 难度:中等 | |
图1、2、3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新闻报道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当时我国 A.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B.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C.对国内主要矛盾缺乏认识 D.强烈的富国强国愿望
|
8. 难度:中等 | |
“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可见,“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后果是 A.文化教育科学事业受到摧残 B.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C.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D.阻滞国民素质的提高
|
9. 难度:困难 | |
《人民日报》社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的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这反映了党和国家要 A. 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B. 对城市国有企业进行制度改革 C.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0. 难度:困难 | |
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内陆部分省会城市和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WTO;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 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B. 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C.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D. 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
11. 难度:中等 | |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12. 难度:中等 | |
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上述史实说明 A.农村改革的必要性 B.农村经济日趋活跃 C.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 D.中国已迈出改革关键一步
|
13. 难度:中等 | |
学习历史需要将历史概念用层次化的方法组织起来,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层次结构一致的是 A.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发昌机器厂 B.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九一八事变 D.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
14. 难度:中等 | |
1984年,我国将上海设为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设置上海浦东新区;2013年,又设立上海自贸区。据此可知,上海 A. 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实验田 B. 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C. 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龙头 D. 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特区
|
15.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经历了被迫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等三个阶段。其中“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阶段始于( ) A. 开放五口通商 B.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 创办经济特区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6. 难度:困难 | |
2017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时指出,“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重申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 ②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中美两国都是联合国创始国 ④中美两国都是发达国家,需加强南北对话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7. 难度:简单 | |
下图中美进出口总额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美国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B. 中美都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C. “文革”结束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 D. 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
18. 难度:中等 | |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以后,中美关系得到改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改善。中国领导人出国访问,看到国外的世界跟我们原来想的是不一样的,眼界一下子就开阔了。中国与世界接轨后,引起了国人对国内改革的思考。这对后来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 B.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C.中美关系改善的进程 D.中美关系改善的关键人物
|
19. 难度:中等 | |
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是 ①“乒乓外交” ②蒋介石阻止了中美交往 ③中美关系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交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20. 难度:中等 | |
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访华时表示,美国“不能在预期和平演变以外的前途的情况下抛弃台湾”。邓小平指出:美国必须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用何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为此直到1979年中美才正式建交。这说明 A. 中美建交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台湾问题 B. 美国已经断绝一切和台湾的联系 C. 中国坚持在国家利益基础上的独立自主外交 D. 中美关系的发展始终摩擦不断
|
21. 难度:困难 | |
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示了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最的担忧。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评价了香港。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 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B. “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C.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趋同 D.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影响
|
22. 难度:中等 | |
某网站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足迹”专栏的解说词: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每一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以回顾历史,启示后人。其中,“1978年的足迹”的解说词应当是 A. 举国欢庆,翻身作主 B. 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C. 拨乱反正,风清气正 D. 十年动乱,经济停滞
|
23.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并非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期望、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这种观点的是 A.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生产承包责任制萌发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
24. 难度:中等 | |
1980年12月11日,温州市鼓楼工商所向章华妹颁布发了由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盖章的营业执照。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份个体营业执照。这表明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国营企业改革起步 C.个体经济取得合法地位 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25. 难度:中等 | |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26. 难度:中等 | |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 “一五”计划期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 C. “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 D. “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
27. 难度:中等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五年间,我国逐渐完成了战后经济的恢复,转而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资本和资源的严重匮乏阻碍了我国的发展。为此,中共中央实行了利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 A. 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 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和沿江的格局 C. 使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D.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
28. 难度:中等 |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提高实战化军事训练水平……加强和完善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国防科技创新步伐。各级政府要大力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让军政军民团结之树根深叶茂、永葆常青。材料说明 A.国防建设是中心工作 B.我国实现了国防现代化 C.各族人民支持国防建设 D.政府大力支持国防建设
|
29. 难度:困难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由对抗走向缓和再到关系逐渐深化和曲折发展的过程。下面漫画中体现中美合作的是 A. B. C. D.
|
30. 难度:中等 | |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更重视搞均衡外交,同世界所有重要力量都发展关系,同步前进。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依附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不支持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反对另一国或集团。下列最能体现该内容的外交思路是 A.“一边倒”外交 B.“求同存异” C.“另起炉灶”外交 D.全方位外交
|
31. 难度:中等 | |
1970年4月25日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电评论的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C. “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D. “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
32. 难度:中等 | |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讨论同意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批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可见,我国取得的载人航天工程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有利的外部环境 B. 市场经济的发展 C. 人民群众的愿望 D. 决策者的作用
|
33. 难度:简单 | |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迀,决定这一变迀的根本因素是 A. 消费习惯 B. 互联网普及 C. 经济发展 D. 智能手机使用
|
34. 难度:中等 | |
《人民日报》被视作中国社会的风向标,勾画着时代变迁的轨道。如图报道的头条新闻 A. 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 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中国 D. 表明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
35. 难度:困难 |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由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成为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C.维护了民族团结 D.有利于港澳地区的发展
|
36. 难度:困难 | |||||||||||||||||||
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79年4月,邓小平与广东商讨开放事宜,提出在深圳建立一个新的开放区域,全力引进外来资本,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当时名字定不下来,邓小平就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当时谈到配套资金,邓小平说出了那句后来广为人知的话:“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材料二 对外开放大事记
材料三 “中国开放的力度将更大,惠及世界的程度会更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立足国内国际发展基础与形势,紧紧围绕“全面开放、惠及世界”,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改革优化环境、以合作拓展空间,所构建的新时代开放发展的新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开放发展的科学指南,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1)据材料一,指出中央采用怎样的方式推动特区的建设?并结合所学指出,深圳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探究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具有怎样的特点?
|
37. 难度:困难 | |
探究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一五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且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我国“一五计划”编制过程长的原因。
|
38. 难度:困难 | |
探究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业从弱到强、从学习到推广。今天,中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我们通过几个历史镜头一起来探讨中国的工业发展之路: 镜头一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 镜头二 1958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1958年钢产量提高到850万吨。6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提出了钢铁“跃进”计划并报告了中央,提出1959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1962年可以达到8000万吨,甚至9000万吨。最后毛泽东下了决心,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 镜头三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1)从上述三个镜头中任选两个,分别概括其在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历程中扮演的角色。 (2)在你概括出的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历程中,你认为哪一阶段的发展更值得今天反思和借鉴?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