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 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2. 难度:中等 | |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把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以身殉国的资料归纳在一起,他们确立的研究主题是( ) A. 抗击侵略 B. 对外交往 C. 民族关系 D. 科技创新
|
3. 难度:简单 | |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设置了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明朝时设“都司”“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辖,清王朝进一步加强了治理。下列措施中,属于清朝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的有( ) ①册封达赖、班禅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④设立伊犁将军。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4. 难度:中等 | |
南宋时,有位商人来临安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下列选项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 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 B. 午餐吃是的稻米、玉米等粮食 C. 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 D. 晚上到临安夜市去看看
|
5.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 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开通运河 B. 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 C. 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 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灭亡陈朝
|
6. 难度:简单 | |
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这一制度正式诞生于( ) A. 唐玄宗时 B. 武则天时 C. 唐太宗时 D. 隋炀帝时
|
7. 难度:简单 | |
“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隋文帝 D. 唐太宗
|
8. 难度:简单 |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诗圣”对“诗仙”的评价,“诗圣”、“诗仙”分别是 A.杜甫、李白 B.白居易、韩愈 C.杜甫、白居易 D.杜牧、李白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是 A.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 C.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D.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覆灭
|
10. 难度:简单 | |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贞观之治”。有关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务 B.唐太宗重视纳谏,善于用人,提高行政效能^ C.轻徭薄赋,一定程度上保证农时 D.提拔姚崇、宋璟等一批有才干的人
|
11. 难度:中等 | |
“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特有的文化气派。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①遣唐使来华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2. 难度:困难 |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 宋辽对抗 B. 南宋与金对峙 C. 北宋与金对峙 D. 宋夏和议
|
13. 难度:简单 | |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中书省 C.行省制 D.尚书省
|
14. 难度:简单 | |
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北宋,在都城汴京(今开封),你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市民听说书人讲岳飞郾城大捷的故事 B.寇准在朝廷上力主抗辽 C.商人交税以充“岁币” D.中进士的读书人进入“士”阶层
|
15. 难度:中等 | |
元朝设立的专门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中书省
|
16. 难度:简单 | |
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南方工商业发达 B.南方农业生产发达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南方海外贸易繁荣
|
17. 难度:简单 | |
“杯酒释兵权”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北宋( )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
|
18. 难度:困难 | |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这反映了清朝( ) A. 设立关卡、禁绝贸易 B. 抑制商业、实行海禁 C. 重农抑商、打击海运 D. 征收重税、限制商贸
|
19. 难度:简单 | |
“开心辞典”有这样一道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他立志抗倭的决心,他是谁?( ) A. 岳飞 B. 戚继光 C. 郑和 D. 林则徐
|
20. 难度:简单 | |
秦刚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如图所示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A.民族关系的发展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封建社会的危机
|
21. 难度:简单 | |
诗经-楚辞-汉赋-_____-_____-元曲-_____,横线中文学表现形式顺序正确的是( ) A.唐诗、杂剧、宋词 B.宋词、唐诗、杂剧 C.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D.宋词、明清小说、昆曲
|
22. 难度:中等 | |
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是( ) A.禁军 B.节度使 C.通判 D.转运使
|
23. 难度:中等 | |
他在南宋灭亡后,仍然继续坚持抗元斗争,并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是 A. 岳飞 B. 寇准 C. 文天祥 D. 赵构
|
24.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曾经说过:“唐明皇(唐玄宗)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毛主席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唐明皇统治前期的(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贞观遗风 D.开元盛世
|
25. 难度:中等 | |
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唐太宗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
A. B. C. D.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根据环境决定论者的说法,我国经济重心由北而南的转移,纯然受着我国南北地理条件的差异所决定。但人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必要成分,也能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摘编自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朝代。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环境决定论者”的观点?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27. 难度:困难 | |
隋唐到宋元时期是中国的繁盛时期。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 (制度篇) 材料一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有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族入主中原时仿金制……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1)说出材料一、二中的两种制度分别是哪位皇帝时期创立?创立这两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经济篇) 材料三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候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总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外交篇) 材料四
(3)根据材料四,说出ABC的内容。 (4)根据所学知识,简单介绍宋朝时期海外贸易的情况。
|
28.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696年康熙帝率军亲征,平定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进入 西藏。清朝统治者还与内外蒙古上层长期联姻,积极传播佛教,利用上层联络和文化影响的作用,促进 了内外蒙古与内地的相互了解。 ——摘编自方铁《试论历代王朝的疆域与边疆》 材料三 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有了最终奠定。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材料四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经过不断的接触、混杂和融合,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朝疆通论(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以来台湾是我国领土的史实依据。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疆域最终奠定的时间。并概括其主要举措。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内外政策对我国“多元统一体”形成所产生的作用。
|
29.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指出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机构名称。 (2)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