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300年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

A.杨坚称帝 B.581年隋军灭陈 C.589年隋军灭陈 D.大运河开通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一位外国人在描述隋朝大运河时写道:“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A.江都、涿郡 B.余杭、涿郡 C.余杭、江都 D.广州、余杭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唐朝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朝臣之中被他美誉为帮助自己知得失的“镜子”是

A.魏征 B.房玄龄 C.姚崇 D.宋璟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唐朝政局可用如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A.唐玄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太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据史书记载,唐朝的长安城里建有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手工业生产发达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 D.科技文化发达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人物出现在某一文化展室,这一展览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唐代政治的清明 B.唐代诗歌的繁荣 C.唐代经济的富足 D.唐代民族关系的和谐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郭沫若所说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赞的人物是(  )

A. 唐高宗 B. 唐高祖 C. 唐太宗 D. 武则天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科举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与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所谓寒门、商人、地主等……通过科举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中来。该材料说明科举制度(  )

A.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 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束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有四位同学对学过的隋唐史的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较为准确的是(  )

A. 甲:中华文明的起源 B. 乙:中华民族大融合

C. 丙: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丁:中华帝国的衰弱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唐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下列人物曾领导唐末农民起义的是(    )

A. 张角 B. 黄巢 C. 安禄山 D. 史思明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北方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唐末农民战争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与这一诗句内容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赵匡胤 B.周世宗 C.李世民 D.杨坚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

A. 宋朝重武轻文 B. 宋朝重文轻武

C. 从军死伤几率大 D. 从军收入低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后人仿照杜甫凭吊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泪满襟的诗句表达了后人对哪位历史人物的痛惜、怀念和敬仰之情?

A. 文天祥 B. 岳飞

C. 寇准 D. 秦桧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嘲笑的偏安王朝是(      )

A.南朝陈 B.后周 C.北宋 D.南宋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元史》评价成吉思汗“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勋伟迹甚众,惜乎当时史官不备,或多失于纪载云。”成吉思汗的主要事迹是

A.统一蒙古各部 B.联宋灭金 C.建立元朝 D.灭南宋统一全国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写于元末的诗句“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了元朝

A.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B.制度完备,国力强盛

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科技创新超越宋代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二种”是指

A. 火药

B. 造纸术

C. 指南针

D. 印刷术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在一组名画前,老师指着其中一幅对同学们说:“名画中有历史,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这幅画是

 

A.

B.

C.

D.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材料一中“朕”是谁?他实行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当时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材料二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材料二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了什么政权?

材料三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

材料四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13世纪初建立蒙古汗国。后来,他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1271年改国号,次年定都大都,后统一了全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4)材料四中“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哪个朝代?

(5)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借鉴意义?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完善制度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下图)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创立于何时(朝代)?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2)材料三反映了宋朝哪两个地方官职之间的权力互相制衡?在此基础上宋朝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

材料三 元朝疆域辽阔,行省避免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3)结合材料三指出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材料三回答宋朝的地方治理有何特点?

材料四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郑成功

(4)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和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唐朝时期出现的另一盛世局面是什么?

材料二

(2)农业工具的创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是什么?

材料三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3)材料三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由他口述弟子记录为而成的著作是什么?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请再举一例对外交往的史实。

(5)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唐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1)根据上表格提供的数据概括南北方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宋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的国家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何处?

(3)请根据提示把相关事例填在下列括号中

①宋代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南方的(        )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②宋代南方的手工业兴旺:(         )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③宋代南方的商业繁荣:集市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

④宋代重视海外贸易:设置(          ),管理海外贸易,贸易范围广泛。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唐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