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
2. 难度:困难 | |
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 ②景德镇已成为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代表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 难度:中等 | |
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
4. 难度:中等 | |
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5. 难度:简单 | |
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我国的高原地区,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建筑是今天闻名于世的布达拉宫。这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是( ) A.突厥 B.匈奴 C.吐蕃 D.南诏
|
6. 难度:中等 | |
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穌”,这是因为苏州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国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朝代是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
7. 难度:简单 |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宋代南方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这一问题时,得出下面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 ②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③引进日本人的优良稻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8. 难度:中等 | |
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宋代,下列情景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A.士大夫在酒楼上吃东坡肉 B.商人出门坐轿子 C.市民到娱乐场所瓦舍听评书 D.老百姓普遍穿丝绸做的衣服
|
9. 难度:中等 | |
南宋朱熹言:“今世之服,大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说明了 ①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 ②反映了统治阶级生活的腐化 ③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 ④民族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作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10. 难度:简单 | |
元末有人写诗云:“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这反映了 ( ) A.汉族妇女擅长音乐 B.少数民族妇女喜欢音乐 C.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D.当时妇女受教育条件较好
|
11. 难度:中等 | |
《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材料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秦隋宋 B.秦隋元 C.秦元明 D.隋元明
|
12. 难度:简单 | |
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驻藏大臣 D.中书省
|
13. 难度:简单 | |
有一位宋代文学家在湖北黄州时曾烹制了一道菜,还写了打油诗:“黄州好猪肉,……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道菜经他推荐后,很快在宋代市民中广为传播。这道菜出自谁的手( ) A.王安石 B.苏轼 C.司马光 D.欧阳修
|
14. 难度:简单 | |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A.两宋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
15. 难度:困难 | |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设立和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A. 秦朝和唐朝 B. 西汉和唐朝 C. 秦朝和明朝 D. 西汉和明朝
|
16. 难度:中等 | |
“洪武八年(1375 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一现象表明 A.体现古代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 B.皇权至高无上,臣民不得违逆 C.严密的统治秩序与规章制度 D.中央集权下,臣民没有人身自由
|
17. 难度:中等 | |
“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张学良先生的这首诗称赞的是 A.戚继光 B.林则徐 C.郑成功 D.郑和
|
18. 难度:中等 | |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A.皇帝的辛劳 B.君权的强化 C.地方的无权 D.仪式的完善
|
19. 难度:简单 | |
近年来,地震、旱灾、暴雨、沙尘暴、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频发,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国古代哪部著作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
20. 难度:简单 | |
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的是 A.曹操用纸写下了《观沧海》名篇 B.唐朝时人们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航海 C.岳飞在抗金战争中广泛使用火器 D.清朝时人们能购买到使用活字印刷的小说
|
21. 难度:中等 | |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经济篇 (1)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唐朝对农业工具进行了哪些创新?(举两例) 探究二 制度篇 (2)隋唐时期在选拔人才进行了创新,采用什么制度? 探究三 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3)说出我国唐朝的主要的文学表现是什么? 探究四 工程篇 (4)下图是隋朝大运河。想一想: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江都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字母) 探究五 感悟篇 (5)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
22.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为君之道?他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3)在唐朝,精英毕集,各种人才、全才、通才和奇才都极一时之盛。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4)材料三说明唐朝是通过什么制度来治理国家的?结合该制度的内部关系,分析其主要作用。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
2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辽宋之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北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2)材料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什么?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 (3)链接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4)辨析材料三,请你谈谈黄仁宇先生对“辽宋之间的协定”的评价。
|
24. 难度:中等 | |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往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谢弗评价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3个世纪中,几乎亚洲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 材料二: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材料三:(清朝时)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举出反映该政策的史实。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次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3)材料三中清朝的“与外界隔绝”的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我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发展趋势。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观察上面古都平面图,概括古都的共同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城市商业方面有什么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