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中国人尊奉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自称为“炎黄子孙”。每年春季,海内外华人华侨代表会集于陕西和湖南,在黄帝陵和炎帝陵举行盛大的祭陵仪式。这主要是为了 A.铭记炎黄历史功绩,激励革命意志 B.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先祖遗志 C.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共谋民族复兴 D.建立民族血缘联系,再造民族辉煌
|
2. 难度:中等 | |
西周时,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据此可知分封制 A.拓展了西周的统治范围 B.按血缘关系确定分封等级 C.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 D.削弱了周天子的实际权力
|
3. 难度:简单 | |
北宋在边境地区设立榷场,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往,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 A.宋朝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边境贸易 B.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先战后和 C.民族交往促进宋朝商业经济的繁荣 D.经贸往来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
|
4. 难度:中等 | |
“列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对象;国民党将反对帝国主义写进新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推翻帝国主义的纲领。”上述材料说明 A.反对外国侵略者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B.近代各阶级的革命目标具有一致性 C.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开端 D.帝国主义的侵略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
5. 难度:中等 | |
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在于 A.“一国两制”政策的推出 B.国际局势总体趋向缓和 C.内地大力支持香港的发展 D.香港地区保持稳定繁荣
|
6. 难度:中等 | |
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A. 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 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 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 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
7. 难度:中等 | |
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常以漫画表达对大量机器进人人们生活的反思。如图《怪物汤》描绘了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这幅漫画反映了 A.科技进步导致新问题出现 B.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C.全社会呼吁重视环境保护 D.贵族要求高品质生活
|
8. 难度:困难 | |
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 A.经济全球化不再是一种潮流 B.各国都主张本国利益最大化 C.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减弱 D.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是共识
|
9.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记载,开封上百万人口,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六百四十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一百六十行,涵盖了米、盐、茶、丝等各类商品贸易。……政府宣布取消对于夜市的禁令,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限制,开封城内十字大街有所谓的“鬼市”,即通宵达旦的商业街。至于“耍弄去处”(娱乐场所)瓦子,营业“通宵不绝”。开封城位于汴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丝绸、纸、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阁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城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 ——摘编自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开封商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商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苏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总统尼克松调整对华政策的背景,并指出尼克松作出这一调整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11.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战争的影响曾是国内外史学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观点为战争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战争的负面影响:战争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二战之后,除了美国之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面临重建问题。人口问题:战争使国家的人口比例严重失调,二战后的苏联男性人口严重不足,制约了国家经济与工业的发展。对人民的影响:战争给人民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家园被毁,生灵涂炭,对于家庭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如杭战后的中国)。 战争的正面影响;战争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正面影响。对经济的影响:一些国家确实能够利用战争发财(如一战时的美国)。对人口的影响:战争可以消灭大量人口,短期内表面上解决人口问题。对资源的影响:战争胜利者一般都能够向失败者索取各种赔偿,或者利用战争在短期内侵占资源。对人民的影响:战争能够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的实力(这也是为什么总会有xx威胁论)。军事需求永远存在,而且永远不可满足,所以军工是最大的商业市场,可以促进一些军事科学发展——而许多军事科技最终都能转化为民用科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许多史学家认为,现代战争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战争的负面影响是绝对的、长期的、深刻的、确定的;而一般情况下,战争的正面影响是短暂的、表面的、相对的、不确定的。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