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四书》《五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古代学校教育的必读教材。其中《论语》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目始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
2. 难度:中等 | |
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独爱之如一”。唐太宗推行此民族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 边疆民族放弃对中原的骚扰 B. 唐太宗深得各民族爱戴支持 C. 唐太宗励精图治、虚心纳谏 D. 维护唐朝统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
3. 难度:中等 | |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南方江淮地区的茶叶大量往北方贩卖,北方城市茶馆众多,生意兴隆”。上述材料表明了唐朝中期 A. 北方居民饮茶自唐朝开始 B. 南方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C. 南北方饮食习惯完全一致 D.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
4. 难度:中等 | |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调集军队南下镇压。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摇军心。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军无法到达武汉。材料反映了 A.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B.清王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C.清政府的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D.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
5. 难度:中等 |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 A.汲取了“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建设的教训 B.完全解决现阶段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各类问题 C.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D.建立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各级机构
|
6. 难度:中等 | |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弄伤了贵族的眼睛,那么贵族可以依法弄伤这个人的眼睛;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上述规定反映了该法典的( ) A.君权神授原则 B.抑强扶弱原则 C.阶级歧视原则 D.公平正义原则
|
7. 难度:中等 | |
在1787年的美国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地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对材料中“日出”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制定宪法,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B.美国由此成为真正统一的国家 C.宣布独立,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D.英国失败,独立战争最终胜利
|
8. 难度:中等 | |
1999年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京东、苏宁易购等自营式电商企业随后相继诞生;201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一大网购市场。近年的“双11”不仅是购物狂欢节,而且承载更多的是观念更新。材料表明 A.科技革命推动中国成为发达国家 B.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C.互联网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
9.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得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于“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兼评王仲荤先生的迁都原因说》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归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上述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因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以上两段材料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二反映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内容。 (3)材料三中邓小平看待农村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
11.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交通,交通运输,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尽量沿河生活。近代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产业革命.促进了机动船和机车的出现,从此开始了近代运输业。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将蒸汽机用于克莱蒙特号轮船上。1825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在英国斯托克顿到达灵顿的铁路上运行成功。工业革命对交通的推进并没有以蒸汽轮船和蒸汽火车的出现而停滞不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次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03年12月,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飞上蓝天,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内燃机车、远洋轮船等也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百度文库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工业革命与交通工具”自行拟定一个具体 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