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话说运河》中有句解说词:“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如下图,对于这“一捺”的工程描述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 ) A. 该运河的开通是就是为了便于帝王南巡游玩 B. 图中主要城市A是涿郡、B是洛阳 C. 该运河的开凿者是隋文帝 D. A——B处沟通了海河和长江,C——D处沟通了淮水和黄河
|
2. 难度:中等 | |
《资治通鉴》载唐太宗“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秉持这一用人理念,唐太宗大胆任用 A. 魏征 B. 姚崇 C. 宋璟 D. 杨国忠
|
3. 难度:中等 | |
我国历史上被称作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者是 (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
4. 难度:中等 | |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①都出现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时 ②都重视发展生产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任用贤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5. 难度:简单 |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诗句与下列哪历史事件有关?( ) A. 宦官专权 B. 藩镇割据 C. 安史之乱 D. 黄巢起义
|
6. 难度:中等 | |
“大运河”“唐三彩”“遣唐使”“玄奘西行”共同说明了隋唐时期鲜明的时代特点是 A. 经济繁荣,政治稳定 B. 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C. 繁荣与开放 D.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
7. 难度:简单 | |
“黄袍加身”的典故与哪一位皇帝有关 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成祖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项搭配没有联系的是( ) A. 女真族一完颜阿骨打 B. 蒙古族一松赞干布 C. 契丹族一耶律阿保机 D. 党项族-元昊
|
9. 难度:中等 | |
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北宋)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这说明纸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金属货币的短缺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政府的强制发行
|
10. 难度:中等 | |
某班诗词比赛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岳飞
|
11. 难度:简单 | |
如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搜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A. 蒙恬北击匈奴 B. 张骞出使西域 C. 岳飞抗金 D. 文天祥抗元
|
12. 难度:简单 | |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描述的节日是 A. 春节 B. 元宵节 C. 端午节 D. 中秋节
|
13. 难度:简单 | |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 市舶司 B. 宣政院 C. 台湾府 D. 广州十三行
|
14.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交子的出现 B.热闹的瓦子 C.景德镇的兴起 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
|
15. 难度:困难 | |
以学习主题统揽各阶段历史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很好方法。学习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揽的是 ( ) A. 秦汉时期的历史 B.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C. 宋元时期的历史 D. 明清时期的历史
|
16. 难度:简单 | |
元朝时,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与汉族蒙古族等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是( ) A.维吾尔族 B.回族 C.契丹族 D.满族
|
17. 难度:简单 | |
回顾当年清军入京时,城门上有人写道:“八股奉送大明江山一座!”这是在抨击当时明朝的某项制度,这项制度是 A.君主专制制度 B.内阁制度 C.厂卫制度 D.科举制度
|
18. 难度:简单 | |
明清两朝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B.抵抗外族入侵 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D.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
19. 难度:简单 | |
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发展 B. 环境改善 C. 商业发达 D. 医学进步
|
20. 难度:简单 | |
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清政府采取了“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措施,加强管辖 A. 新疆 B. 西藏 C. 蒙古 D. 台湾
|
21. 难度:简单 | |
电视剧《东归英雄传》讲述一个英勇的部族在其首领带领下,历时数月,行程万里,举部东归故土的传奇故事。该片描绘的应是( ) A.辽契丹族的东归 B.清满洲族的东归 C.清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的东归 D.清维吾尔族的东归
|
22. 难度:中等 | |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不包括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台湾府 C.设置驻藏大臣 D.设置伊犁将军
|
23. 难度:简单 | |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政权? A.契丹·党项族 B.藏族·回族 C.蒙古族·满族 D.回族·维吾尔族
|
24.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一位初一学生历史课堂笔记片断,从中判断它记载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 伊犁将军的设置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雅克萨之战 D. 戚继光抗倭
|
25. 难度:简单 | |
被称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梦溪笔谈》
|
26. 难度:困难 | |
学习中国古代史不难发现每个王朝都会经历由盛而衰的一个过程,而下一朝统治者又会吸取他的教训,进一步加强王权。回顾历史我们不光有兴叹,还要以史为鉴,借古知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王朝盛世 材料一:“文皇南面坐,夷狄干群趋……来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唐•柳宗元 (1)“文皇”指的是谁?他开创的治世是哪一个?他之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这个女皇帝是谁?她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生产,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朝的改革措施。 (2)该次改革后出现了什么治世?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哪一个? (3)材料一、二中涉及到的三位帝王在治国上有何共同之处? (二)穷途末路 材料三:“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 ——李世民 (4)李世民认为隋炀帝“身戳国灭”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材料四:“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闻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明末流传的民谣 (5)“闯王”指的是谁?他们推翻了哪个王朝?起义的根源是什么? (三)鉴古知今 (6)以上材料中朝代的兴亡,给我们当代执政者的警示有哪些?
|
27. 难度:中等 |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代史学家赵翼 (1)材料一体现的是我国唐朝的哪一制度? (2)请指出材料二中的措施制定于哪个朝代?实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的作用是什么? (4)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出现了哪一趋势?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完成(1)~(3)题: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何时? (3)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