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北京猿人……打片方法以砸击法为主,锤击法常见,还有磁砧法。……石器的主要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砍砸器、球形器、石锥、石砧等。”材料表明北京人 A.结成了群体生活在一起 B.使用石器进行农业生产 C.掌握了钻孔和磨制技术 D.制作石器技术比较成熟
|
2. 难度:中等 | |
人们用“春秋战国乱悠悠”来形容当时的社会状况。导致此历史现象出现的制度根源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
3. 难度:困难 | |
下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 A.“休养生息”——汉高祖 B.“削藩”——汉景帝 C.“推恩令”——汉武帝 D.“杯酒释兵权”——宋太祖
|
4. 难度:中等 | |
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
5. 难度:中等 | |
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 A. 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 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 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
6. 难度:中等 | |
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
7. 难度:中等 | |
明朝永乐年间,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开展了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 张骞出使西域 B. 班超经营西域 C. 玄奘西行天竺 D. 郑和下西洋
|
8. 难度:中等 | |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A.皇帝的辛劳 B.君权的强化 C.地方的无权 D.仪式的完善
|
9.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年代尺,其中沙俄制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10. 难度:中等 | |
经学家周予同在《僵尸的出祟》一文中,谈到民国四年政事堂在教育纲要中增加读儒家经典的事,指出它是为恢复旧礼教造势,民国民主政治随后出现巨大倒退。“民国民主政治”的“巨大倒退”是指 A.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B.袁世凯废除共和实行帝制 C.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D.北洋军阀开始了割据混战
|
11. 难度:中等 | |
中共十八大首次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一个核心点。下面对我国近现代法律文献共性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推进了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旳进程 B.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性质 C.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主要受欧美民主政治的影响
|
12. 难度:困难 | |
导致下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C.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
13. 难度:简单 | |
观察下图中的地点,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事件发生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
14. 难度:简单 | |
中国收回了曾被日本侵占的领土——东北、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和常任理事国,重新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近代中国的这些巨大转变始于 A.辛亥革命的成功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土地改革的实行 D.三大改造的完成
|
15.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为新华社与某一年元旦新年献词中说道:“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这一献词发表的直接背景是( ) A.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开国大典,建立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C.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D.三大战役,国民党军事力量急剧衰退
|
16.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C.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 D.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
17. 难度:中等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期,其中1952年的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提高53.5%。农业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B.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C.地主支持新生政权 D.推广农业生产合作社
|
18. 难度:中等 | |
观察下面“1980-2016年深圳市生产总值柱状图”,推动深圳市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地理环境优越 B.“一国两制”的实施 C.浦东新区的带动 D.经济特区的建立
|
19. 难度:中等 | |
邓小平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尽管国内动乱,但是中国作为大国的地位,是受到国际上承认的。能够佐证邓小平意见的是 A.中美签署《联合公报》 B.中国与美国建交 C.万隆会议的成功表现 D.中苏进行深化合作
|
20. 难度:困难 | |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反映了我国( ) A. 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D.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21. 难度:中等 | |
上课记笔记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下图为小军同学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 大化改新 B. 西欧庄园 C. 大学兴起 D. 自治城市
|
22. 难度:简单 | |
对下列法国大革命的有关信息,理解准确的是启蒙运动开始→攻占巴士底狱→颁布《人权宣言》→处死路易十六→颁布《民法典》、拿破仑称帝 A.思想解放推动政治革命 B.大革命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 C.拿破仑称帝导致革命失败 D.资产阶级革命成为时代风潮
|
23. 难度:中等 | |
“无论如何我们不可否认彼得一世为俄罗斯打开了一扇‘面向款洲的窗户’……经历了彼得一世改革的俄国开始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近代化的门槛。”这说明彼得一世改革 A.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B.使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C.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度除了沙皇专制制度
|
24. 难度:中等 | |
世界博览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启迪。下列主题,最适合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的是( ) 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B.“自然的智慧” C.“科学、文明和人性” D.“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与未来”
|
25. 难度:简单 | |
贝多芬完成《英雄交响曲》的创作时,在总谱的扉页上写有“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字样。可当他得知拿破仑称帝时,愤然将题字改为“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这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 A.爱国主义精神 B.英雄主义精神 C.民主主义精神 D.浪漫主义精神
|
26. 难度:中等 | |
在巴黎和会上,为了拉拢日本,英、法、美无视中国的反对和抗议,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但是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英美态度发生转变是因为 A. 尊重和维护中国主权 B.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 遏制日本独霸中国 D. 二战即将爆发
|
27. 难度:困难 | |
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一幅宣传画,上半部分描绘的是苏联人民制定计划开展经济建设,下半部分是西方国家制定计划对苏联进行军事包围与封锁。此宣传画揭示了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B.经济危机加速国际关系恶化 C.二战使苏联和西方针锋相对 D.苏联模式实施受客观环境影响
|
28. 难度:困难 | |
此次会议巩固和维护了美、英、苏三国战时联盟,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此次会议是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开罗会议 D. 雅尔塔会议
|
29. 难度:中等 | |
冷战期间,美苏双方虽然都口口声声要争个你死我活,但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往往表现出坚忍和理性。以下事件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马歇尔计划 B.北约和华约成立 C.成立联合国 D.柏林危机的解除
|
30. 难度:中等 | |
傅莹在宾大沃顿中美峰会上指出:冷战后美国延续零和思维,如今似乎疲态显现。世界需要一个“新剧本”,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蓝图,是21世纪更好的选择。此蓝图是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 秉承“全球治理观” C.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D. 积极拓展多边外交
|
31. 难度:困难 | |
留学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当隋唐之际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时期,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归国后,自然会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更易看出日本的差距,要求仿效中国、进行变革的愿望更加强烈,从而加速了大化改新局面的出现。 ——摘编自田久川《古代中日关系史》 材料二 中国早期留学欧美运动始于幼童留学美国。从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由于海防的需要,从1877年开始,清政府又派出福建船政学堂四批学生赴欧留学,它开清政府向欧洲官派留学生之先河。留欧学生归国后很多成为北洋海军中的骨干。 ——摘编自周棉、王荣国《清末留学欧美运动析论》 材料三19世纪末,帝国主义吞噬颠覆,国家民族处境险恶。一些知识分子曾通过变法救亡图存,但爱国愿望破灭。清廷也感到按照日本模式改革,不失为遏止民主革命发展的最佳途径,于是派学生赴洋。但留日学生在学习日本和西方的过程中进一步觉醒,走上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路。 ——摘编自丁焕章《试论留日学生运动》等 材料四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24万人。2004年中国出国留学生高达70万人。2017年共有48. 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 ——摘编自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日本留学生归国后推动改革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场改革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早期留学欧美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日学生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路”的原因。 (4)分析材料四中的中外留学交流趋势。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历史上留学生发挥的相同作用。
|
32. 难度:困难 | |
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君《美国社会转型期中产阶级女性就业动因与特征(1870—1920)》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0—1920年美国25岁以上女性就业情况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 (3)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请将材料三的图片按主题分类整理,写出主题并将序号填到相应的位置上。 (4)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哪些感悟?
|
33. 难度:困难 | |
大国崛起会面临很多挑战,“修昔底德陷阱”描绘了一个大国崛起的真实困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分析雅典和斯巴达冲突时提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权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这就是被后人奉为国际关系“铁律”的“修昔底德陷阱”。这种历史现象近代以来不乏其例,最典型的是20世纪前半叶的德国。 ——摘编自沈志华、余伟民《斯大林是怎样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 材料二 战后苏联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在国境周边建立一条“缓冲带”,国境线不断向前推移,发展和控制的共产党国家越来越多。看起来毫无节制的扩张,让苏联自称维护本国安全的说辞变得没有可信度,昔日的盟友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和防范,最终出现政策的“误判”和对抗。苏联不断参与亚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热战中,坐实了对手当初的疑虑。苏联与其对手一同坠入“修昔底德陷阱”。 材料三 面对后冷战时代大国的关系变动,正在崛起的中国客观上形成了对冷战“胜利者”美国的挑战,人们都在谈论会不会出现“新冷战”的局面。中国是否构成新的霸权,是很多人担忧的事情。 ——摘编自沈志华、余伟民《斯大林是怎样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 (1)根据材料一的叙述,列举2个让德国落进“修昔底德陷阱”的欧洲“既有的统治霸权”国家。是什么原因促使德国向它们发起挑战?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后苏联扩张的最初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掉入“修昔底德陷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什么会让很多人担忧? (4)结合上述材料和中国的对外政策,谈谈中国要怎样做才能避开“修昔底德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