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发现于1980年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中轴对称、布局方正、规划严整,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遗址内发现的车辙痕迹,距今至少4200年,将中国车的起源提前至少500年。材料表明平粮台城( ) A.是“车”的发源地 B.是最早出现的城市 C.排水系统世界领先 D.当时文明程度较高
|
2.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青铜器“卫盉”。其铭文记载了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年),裘卫用礼器和礼服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材料说明当时的西周( ) A.青铜铸造技术高超 B.自然经济开始形成 C.出现了土地转让情况 D.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
3. 难度:困难 | |
“孝”之本义,据《礼记·祭义》释“居处不庄(平常言行不恭敬),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战陈无勇,非孝也。”据此判断“孝”的内涵有( )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战死犹留千古名,大夫赤心为宗社 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④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4. 难度:困难 | |
经初步考证,2004年在湖南长沙发现的1万余枚汉代简牍,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这些文书的内容大都涉及诉讼、法制、统计等制度以及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据材料可以推断汉武帝时( ) A.开始大量使用简牍 B.湖南长沙仍然存在封国 C.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D.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
|
5. 难度:困难 | |
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材料表明唐代(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造船技术及船队规模世界领先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
6. 难度:困难 | |||||||||
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 C.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
|
7. 难度:困难 | |
下表所示信息表明( ) A.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疆域辽阔 B.政区层级调整加剧地方割据 C.州的地位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D.县是比较稳定的一级行政区
|
8. 难度:简单 | |
2020年2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广东中医的“肺炎一号方”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开“点赞”。“肺炎一号方”包含金银花等16味中药。如果我们要了解金银花的形态图,可以查阅下列的(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
9. 难度:困难 | |
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分布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中国出口的商品有236种之多。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清政府废除了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比较密切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
|
10. 难度:中等 | |
1830年,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国会,历数在华遭受的禁止乘轿等诸多限制,控诉广东当局称其为“奸夷”。1834年,80余名英商致国王的请愿书建议发动战争解决对华关系问题。材料反映出( ) A.英商旨在维护大英帝国尊严 B.“海禁”政策阻断了中英贸易 C.侵华战争舆论氛围逐渐形成 D.英国寻求平等的对华关系
|
11. 难度:中等 | |
有史学家在评价某一事件时说: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材料中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西安事变
|
12. 难度:中等 | |
“如不打破古代的偶像,就不足以打破旧的罗网。不足以立新学,不足以使人们接受世界的新知识。因此,中国人对过去、对古代的认识,伴随着戊戌变法和康有为的著作的出现,就必然地走向了解体。”材料强调( ) A.西方文明是救国之道 B.康有为领导了戊戌变法 C.戊戌变法推动了思想解放 D.康有为首先把新学引入中国
|
13. 难度:中等 | |
“今日之中俄虎、英豹、德法貔、美狼、日豺,眈眈逐逐,露张割要地,租军港,以扼其要喉;开矿山,筑铁路,以断其筋络;借债索款,推广工商,以其膏血:开放门户,划势力圈,搏肥而食,无所顾忌。官吏黜陟,听其指使,政府机关,使司转捩。呜呼!望中国之前途,如风前烛水中泡”与材料所述现象直接相关联的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14. 难度:中等 | |
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 A.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B.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
15. 难度:中等 | |
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 ①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②民族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③日本侵略使中国民族意识高涨 ④新文化运动冲击传统思想意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6.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电视剧《长沙保卫战》主题歌词节选。长沙保卫战发生在( )
旗正飘飘 马正萧萧 好男儿 好男儿 好男儿 报国在今朝 快奋起莫作老病夫 快团结莫贻散沙啊 快奋起莫作老病夫 快团结莫贻散沙啊 快团结 快团结 快奋起 快团结……
A.国民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重庆谈判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17.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建政权,选好人》。这一作品反映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农民真正获得了平等选举权 C.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贯彻
|
18. 难度:中等 | |
1950年冬新中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控诉美国对台湾的侵略。1954年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我国上述外交活动( ) 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 B.归功于工业化的提前实现 C.有利于同西方大国改善关系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
19. 难度:中等 | |
下图四张纪念邮票均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①经济建设 ②国企改革 ③市场经济 ④基层民主 B.①建设社会主义 ②中国特色 ③初级阶段 ④科学发展 C.①主要矛盾 ②改革开放 ③计划经济 ④一国两制 D.①主要矛盾 ②走自己的路 ③市场经济 ④邓小平理论
|
20. 难度:中等 | |
下表信息反映了我国( ) A.农村改革成效显著 B.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 C.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21. 难度:困难 | |
公元前406年,雅典的10位将军在指挥对斯巴达的海战中取得胜利,却被指控犯有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他们虽然努力证明自己无罪,但是公民大会还是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材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 ) A.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B.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化倾向 C.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D.程序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
|
22. 难度:中等 | |
“如果说希腊的精神在于文化,在于自由民主的精神,那么罗马的精神的特点就是行动”。下列属于罗马“行动”的是( ) A.军事扩张 B.创办大学 C.民主政治 D.城市自治
|
23. 难度:中等 | |
文艺复兴的支持者和参加者主要是中上层阶级的人士。他们宣扬人的尊严和价值,并不包括劳动者在内,在他们看来,劳动者不过是“愚蠢无知的群氓”由材料可知( ) A.文艺复兴不能代表劳动者的诉求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 C.人文主义思想并未产生实际影响 D.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
24. 难度:困难 | |
对下图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18世纪中期的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 B.18世纪中期美国的制造业起点高发展快 C.19世纪末德国的制造业产值超过英国 D.19世纪以来英国一直位居世界工厂首位
|
25. 难度:中等 | |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颠沛流离,时常面临饥饿的威胁,但他初心不改,始终坚持忘我工作,终于在1848年和恩格斯发表了一部震撼世界的著作。该著作的发表( )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C.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D.动摇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
26. 难度:困难 | |
苏联“一五计划”(1928-1932年)实施时期,正是西方经济一团糟的时期,面对这种糟糕的状况,美国借鉴了苏联的一些做法,顺利的渡过了难关。一些国家则走上了疯狂的扩军备战道路,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正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下列对此材料的理解中恰当的是( ) A.苏联建设成就显著成为世界最强工业国 B.德国和日本为摆脱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 C.美国借鉴苏联做法彻底消除了危机根源 D.西方国家为应对经济大危机而团结一致
|
27. 难度:中等 | |
解放战争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对台湾的解放并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了这一立场。材料中,美国立场的变化说明( ) A.社会制度决定国家对抗 B.杜鲁门的政策摇摆不定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D.国家关系影响国际格局
|
28. 难度:中等 | |||||||||||||
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
A.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B.西欧各国经济未恢复 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 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
29. 难度:中等 | |
下图“全球化进程”漫画,能够获取的信息中恰当的有( ) ①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境地②发达国家获得更大的利益 ③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领跑者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30.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两位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可见,两位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 ) A.完全对立 B.完全一致 C.无法比较 D.基本一致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以其自身具有的相对高势能,不可逆转地占据了优势。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至少有三次大的思想观念的更新……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岂不更可笑吗?我们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 材料三 毛泽东尊重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但不迷信苏联的经验他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是在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观点、新思想。 ——蔚力《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 材料四 邓小平依据对二十多年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总结,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当富裕…至此,中国人才彻底终结了自近代以来“走他人的路”的历史,开始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更新的思想观念”具体有哪些?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重要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开始探索这条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实现“富裕”的目标,我国实行了什么总方针?在终结了“走他人的路”的历史之后,中国走上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在祖国统一大业上,我们如何“走白己的路”? (5)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认识。
|
32.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二 (欧洲人)仅凭地理空间的划分、条约的签订和武力的征服尚不足以创建世界秩序,更重要的是构筑一个文明秩序的等级结构,这不仅需要通过话语的创建,还需要通过话语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实践不断在人们心中勾勒文明和野蛮秩序的经纬……到19世纪,这些文野之分已形成一套经典化的论述,被编入国际法原理、写入地理教科书……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进入非西方国家的国民教材中,被嵌入欧洲国家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不仅全方位地奠定了欧洲人认识世界的基础,也让非西方世界的人们深信不疑。 ——徐秀丽等《发展知识:全球秩序形成与重塑中的隐形线索》 材料三 1919年,伍德罗·成尔逊、劳合·乔治和乔治·克里蒙梭实际上一起控制着整个世界。他们坐在巴黎,决定着哪些国家将存在,哪些将不存在,将创造哪些新的国家,它们的边界应如何划分,谁将统治它们,以及中东和世界其他地区在战胜国之间应如何分配。他们还决定如何对俄罗斯进行军事干涉,从中国榨取经济特权。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四 它公开宣布:为了“美国的安全,美国“必须”用军事和经济手段干涉别国内政;利用“美援”,排挤英、法,夺取美、苏之间的“中间地带”的控制权;利用“美援”,给美国的商品打开新的市场,以改善国内的经济处境。这一切,美国都是打着反对“极权主义”反对“苏联扩张”的旗号进行的。 ——刘志功等《战后国际关系手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大国崛起”的主要方式。 (2)据材料二,归纳欧洲人创建世界秩序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9世纪欧洲社会文化方面的一例史实,说明欧洲人是如何构建话语权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美实现控制世界的主要条件。 (4)材料四中的“它”和”美援分别指什么?
|
3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助与社会治乱有莫大的关系,正如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良吏痛击时政所言:“苟百姓之不存,则社稷不得固其重故治天下不可不知百姓之情”。唐朝政府利用赈谷、赈银、赈工等赈济方式救济灾民,对濒临生命危机的灾民进行紧急救助,遣返安置流离失所的灾民,减免赋税,免除差役,以休养生息。扶助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人员……尊崇优待高龄老人,赏赐八十岁以上老人财物…… ——胡柏翠《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二 1536年,英国颁布《亨利济贫法》,但直到19世纪,英国贫困问题持续恶化。政府虽然坚持自由主义的治理思想,但在促进就业、为工人尤其是童工提供受教育等方面进行立法,乡绅和工商业公司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学增《转型时期英国社会贫困及其治理》 材料三 如下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实施社会救助制度的原因及其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在贫困救助上的举措。 (3)观察材料三图片,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农村贫困情况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