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表为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生活状况对照表。据此可知 A.中华文明有区域性特征 B.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 C.半坡人已进入文明社会 D.南方比北方文明水平高
|
2. 难度:中等 | |
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齐国与其他诸侯国齐集首止(地名)。(周)太子郑驾临,将周惠王欲立王子带(太子异母弟)为太子之事告诉齐桓公。齐桓公命各诸侯陪伴太子以定太子之位。惠王闻此大怒。之后齐国等诸侯与太子郑会盟。这件事说明 A.周天子已不是天下“共主” B.王位世袭制已崩溃 C.诸侯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 D.王室衰微地位下降
|
3. 难度:中等 | |
西汉初年至武帝时期,诸侯王墓规模宏大,随葬品丰富,如用真车马殉葬;武帝之后,诸侯王墓规模大不如前,真车马殉葬现象消失。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休养生息的推行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推恩令颁布实施 D.经济衰退,诸侯王财力不足
|
4. 难度:困难 | |
表是学者研究统计西汉和西晋时期中国人口分布情况。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北方经济衰退严重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
5. 难度:简单 | |
据学者统计,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和亲”,这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很罕见的。唐代“和亲”如此频繁,说明唐朝时 A.民族间矛盾已经消除 B.妇女没有人身自由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统治阶级内部团结
|
6. 难度:困难 | |
唐代晚期官员约十分之七出身名门,而北宋初年以科举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至北宋中期已超四分之三,北宋晚期更是超过五分之四。这表明宋代 A.选拔的人才更优秀 B.阶层流动更加频繁 C.阶级之间差别消失 D.专制皇权受到削弱
|
7. 难度:中等 | |
表的内容能充分说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A.西藏 B.内蒙古 C.新疆 D.南海
|
8. 难度:中等 | |
清代有一独特的制度——廷寄制度,朝廷给地方高级官员的谕旨不由内阁明寄,而是由军机处密封交兵部捷报处寄往各省,用军机处封印,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这一制度 A.使军机处成为决策机构 B.增强了军事力量 C.加强了对人民思想控制 D.强化了专制皇权
|
9. 难度:困难 | |
鸦片战争后,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19世纪中叶,这些劳动者大批失业。引发这一现象的是 A.赔款2100万银元 B.协定关税 C.割让香港岛 D.五口通商
|
10. 难度:简单 | |
图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示意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 A.引进先进技术成效显著 B.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C.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传统经济完全破坏
|
11. 难度:中等 | |
1915年,陈独秀提出:“要救中国,先要从思想革命开始,否则政治革命就只能是走形式,辛亥革命推翻皇帝却换上另一个独裁者就是例证。”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辛亥革命 B.主张思想启蒙以救国 C.反对政治革命手段 D.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
12. 难度:简单 | |
图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遵义会议应该填入图中的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
13. 难度:中等 | |
图为抗战时期某次会战形势图。这一会战 A.是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B.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标志着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正式开始 D.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
14. 难度:中等 | |
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学生和出国留学生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为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扩大奠定了基础。“据统计,1904年新式学堂的学生有近10万人,次年即递增至近26万人,1906年科举废除后猛增至55万人。”这一现象 A.使教育开始走向近代化 B.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C.推动中国近代政治革命 D.改变中国科技落后面貌
|
15. 难度:中等 | |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支出粮食587亿斤。1953年10月的国家收购计划只完成38%。针对这一现象,中央实行 A.农村土地改革 B.公私合营 C.农业合作化 D.和平赎买
|
16. 难度:简单 | |
图中的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艰苦奋斗 B.革命英雄主义 C.解放思想 D.实事求是
|
17.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中国制造业数据统计表。数据表明我国 A.经济实力有显著增强 B.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C.制造业技术领先世界 D.经济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
18. 难度:简单 | |
该会议主要在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等多个方面所达成共识,提出了载入史册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该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中、缅、印三国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19. 难度:简单 | |
13世纪以后,欧洲一批城市取得了自治权。这一现象 A.导致割据势力增强 B.阻碍经济文化交流 C.促进欧洲社会转型 D.巩固传统封建制度
|
20. 难度:中等 | |
“女子在着装上不再是以束缚保守、宽大、颜色暗淡为主,而是款式多样、色彩鲜艳、华丽奢侈、展现自身的美。”最早推动这一变化的是 A.文艺复兴 B.光荣革命 C.新航路开辟 D.三角贸易
|
21. 难度:简单 | |
1776年1月初,潘恩发表《常识》一书,“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改变了态度,哪怕是一小时之前,他还是一个强烈反对独立思想的人”。华盛顿曾承认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这表明当时北美人民追求 A.自由平等 B.国家统一 C.工业强国 D.民族独立
|
22. 难度:中等 | |
19世纪初,拉丁美洲发生了民族独立运动;19世纪中期,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19世纪中期,中国发生太平天国运动。这些事件共同反映了 A.欧美列强加紧侵略扩张 B.新的生产方在全球推广 C.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D.国家统一成为世界潮流
|
23. 难度:中等 | |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洋服一时成为时髦衣着。饮食上也发生变化,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这属于明治维新中的 A.废藩置县 B.殖产兴业 C.王政复古 D.文明开化
|
24. 难度:困难 | |
20世纪初,欧美国家居住方面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现代工厂制度建立 B.交通工具的进步 C.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D.工业结构的变动
|
25.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所说的马善于奔跑,猫头鹰善于夜视,这都是为了生存需要而“自生”出来的技能。与之具有类似思想的是 A.牛顿 B.巴尔扎克 C.达尔文 D.贝多芬
|
26. 难度:中等 | |
因为这项政策允许某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存在,所以马克思主义进化论者对它心怀不满。这项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农业集体化
|
27. 难度:中等 | |
表为1929—1933年世界(苏联除外)工业生产指数和国际贸易总额的变化情况。这一现象 A.有利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B.导致世界局势日趋紧张 C.推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D.促使各国进行经济改革
|
28. 难度:中等 | |
图为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图中持磁铁的左手上写着“国家”右手上写着“利益”。它揭示了冷战 A.产生的原因 B.序幕即将拉开 C.重心在欧洲 D.导致欧洲分裂
|
29. 难度:中等 | |
1958—1972年期间,法、德、意等欧洲六国的出口额从227亿美元增长到1412亿美元,增加了5.2倍,而美国只增加了1.7倍。1959—1969年期间,欧洲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5%,高于美国的4.3%。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 A.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B.马歇尔计划的作用 C.新的国际经济体系建立 D.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
30. 难度:中等 | |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这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A.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B.促进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 C.有利于经济全球化 D.消除了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
31. 难度:中等 | |
追求科技进步,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到1895年,清政府主要引进军事技术和少数相关技术,对西方技术体系一知半解,未发展机器制造等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这样,技术上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 材料二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主要开展基础研究和人文社科研究,中央研究院还在1946年拟定应用科学发展计划。大学主要培养本科学生,并开展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企业,实业部、经济部和资源委员会等部门在制定工业建设计划时都高度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然而,各种举措都难以彻底落实。 材料三 从1949年到1978年,国防工业与科技被置于重点建设的地位,中国提升了发展尖端科技的能力,填补了学科与技术领域的诸多空白,带动了许多科技领域的进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柏春《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1)材料一中,清政府引进西方技术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时期发展科技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种举措都难以彻底落实”的原因。 (3)一位政治家说道:“如果没有20世纪60、70年代突出的科技成就,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大国地位。”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
32. 难度:困难 | |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会根据不同的形势进行适时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以瓜分未来战利品的空头支票刺激盟友,甚至准备牺牲那些地位较弱的东欧、中欧甚至是西欧国家与地区,比利时被作为普鲁士的战利品,奥地利则可以获得巴伐利亚,这种设想表明赤裸裸的现实政治成为英国结盟外交的指导原则。 ——图文皆摘编自刘明周《18世纪英国的结盟外交》 材料二 英国自1815年以后一直采取不结盟政策,即所谓的“光荣孤立”。……19世纪末,欧洲大国纷纷结盟,英国认为这些结盟有助于维持欧洲的均势,英国的“孤立”仍然符合英国的利益。但其实英国已经丢掉它“孤立”的本钱了。从70年代开始,其他欧美国家快速进入工业化,英国的脆弱性就暴露出来了,英国的强大有赖于殖民地,它要全力保护帝国的利益和海上通道的安全。……英日同盟是英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此后一段时间内,同盟政策就成为英国外交的重点。 ——摘编自刘成《19世纪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辨析》 材料三 下表为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的部分言行摘录 ——摘编自陶樾《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对苏态度的演变》 (1)材料一中的英国结盟外交针对哪个国家?根据材料概括英国结盟外交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已经丢掉它‘孤立’的本钱了”的原因,并指出19世纪末英国外交政策转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自己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
33. 难度:中等 | |
农业与粮食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关心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81年和1982年的粮食生产比原计划少6000万吨,各种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同10~15年前一样。结果,在粮食连年歉收的情况下,苏联不得不向国际市场购买粮食。在1981年至1982年农业年度,苏联购买了4000万吨粮食,花费外汇60亿美元……由于粮食的大量进口,苏联不得不压缩机械设备的进口。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美国随时都有可能对苏联采取粮食禁运措施。 ——摘编自王东《苏联的农业状况及其发展措施》 材料三 表为中国粮食产量数据表 (1)材料一中题33—如图所示的是哪一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与题33—如图所示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粮食歉收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状况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