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某条约第2条规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到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这一条款中的“其他两缔约国”指( ) A.德国、奥匈帝国 B.法国、俄国 C.英国、法国 D.英国、俄国
|
2. 难度:困难 | |
探究问题。 二战后的德国历史连续书写了成功。它吸取德国法西斯化的教训,完成了文明进化,发展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它抓住机遇实现了统一。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元债务危机,也没有对它造成损伤。2011年它的经济增长率在欧洲最高,并超过了美国。 (1)19世纪后期,德国因为经济强大,就“理所当然”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为此它组建了哪一军事侵略集团?最终给德国造成了什么恶果? (2)当今德国经济再次强大,它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地位的一幕能否重演?请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你的判断。
|
3. 难度:简单 | |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所示战役的的交战地点都在哪国? (2)该国在上述战役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
|
4. 难度:中等 | |||||||||||||||||
探究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面对战争的惨痛后果,战胜国的胜利失去了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一战与过去战争每天死亡人致的比较表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15)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交战双方把研制的新式武器投入战场。飞机、坦克、毒气首次用于战争,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资破坏和人员伤亡.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材料一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其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一战每天死亡人数与过去战争相比有何特点。试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提示:需答对4个成因)
|
5. 难度:困难 | |
如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6. 难度:简单 | |
“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材料主要论述了新经济政策 A.实施的背景 B.实施的内容 C.实施的过程 D.实施的结果
|
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苏联模式具有双重效应。苏联模式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但在使国民经济结构保持平衡、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增长方面却显得乏力…… 材料二:1928——1940年,苏联国防工业总立值增加了1.8倍,年增长率高达39%。1938年与1930年相比,步、机枪的产量增长了8倍,火炮产量增加了12倍。坦克1930年有170辆,两年后增加到3000辆;到1937年底,苏军拥有各类坦克1.5万辆。1936年苏军拥有飞机6672架,是1928年的4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趣讲应》 材料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军的技术装备全部更新。苏制重型HC-2坦克超过德国“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的发展。 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 ——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教学用书 (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归纳苏联国防现代化中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历程。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国防现代化对当今俄罗斯的重大影响。
|
8. 难度:困难 | |
(2010河北32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俄共为主的左翼政治派别仍然把列宁视为自己的领袖和精神象征。他们认为,列宁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是列宁把俄国从战争中拯救出来。列宁倡导人民政权,反对人剥削人的制度,这些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俄罗斯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俄罗斯右翼政治派别则对列宁、布尔什维克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持极端仇视态度。 材料二:俄罗斯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列宁和“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本身。人们应该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少数右翼学者认为,苏联历史中一切阴暗的东西都源于列宁,苏联的制度从一开始就错了。 材料三: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列宁是穷苦人的救星,是公正的象征。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普通百姓更加怀念社会主义时代的福利。 (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俄罗斯哪三个群体对列宁的评价?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作出评价的相同背景。 (3)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仍然认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加以说明。
|
9. 难度:中等 | |
1917年,俄历2月23日是“国际三八妇女节”,首都彼得格勒受失业和饥饿威胁的工人与市民举行了大规模的集会和示威活动,提出了“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等口号。这一天参加罢工的工人超过了12万人。随后罢工和示威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材料表明当时俄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应是 A.取得争霸战争胜利 B.实现和平,发展经济 C.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D.巩固政权,建成社会主义
|
10. 难度:中等 | |
德国工业总产量的激增意味着在海外市场它同英国的竞争十分激烈。英国虽然能在其殖民地保持经济上的优势.但在拉丁美洲、中东和远东却彻底输给了好斗的德国商人……这两个国家都竭力叫嚣,.必须建立起海军力量.以保护商船航线和商般运输。与此有关的是 A.形成以两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德国法西斯加紧侵略扩张 C.引发二战 D.争夺的结果是德国战败被分区战领
|
11. 难度:简单 | |
英国和法国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优势,而美日则日益崛起,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向欧洲的两侧即美国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亚洲转移。这段论述中的“战争”指(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拿破仑对外战争 C.美国南北战争 D.太平洋战争
|
12. 难度:简单 | |||||||||
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
A. 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B. 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C. 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 D. 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
13. 难度:简单 | |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下列战役,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是 A. 凡尔登战役 B. 莫斯科保卫战 C. 诺曼底战役 D.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14. 难度:中等 | |
(2019原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很多人认为这次战争是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维护和平的正义事业,但是战争的残酷景象改变了人们对战争的看法,使人们对战争的态度从支持转变为反对。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A.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B.推动了国际联盟的建立 C.提升了妇女地位 D.改变了人们对战争的看法
|
15. 难度:中等 | |
(2019原创)1917年11月7日,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其评论的是(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
16. 难度:中等 | |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为长;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的国家行列 B. 使苏俄退出协约国宣告一战结束 C. 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独特道路 D. 结束封建统治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
17. 难度:简单 | |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上演了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丑剧,从中“导演”出一份掠夺性的条约,它是( )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五国公约》 D.《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
|
18. 难度:简单 | |
1919年,位于北京的英美侨民协会认为:“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决议……将极其严重地妨碍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的发展”,担心“日本现在代替德国,那么这种罪恶的后果还将大大加重”。可见,日本占领山东( ) A. 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的状况 B.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损害了英美在华经济利益 D. 引发了五四运动
|
19. 难度:中等 |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宣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来。”私下却说:“我们所起草的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该“和约”( ) A.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统治秩序 B.平衡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 C.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
20. 难度:中等 | |
图一和图二分别是20世纪两次国际会议的历史记录,从图一到图二会议,英法两国对德国的态度是
A.从争霸到结盟 B.从结盟到扶植 C.从宰割到纵容 D.从对抗到联合
|
21. 难度:中等 | |
(2018荆门)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体系 C.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 D.世界多极化格局
|
22. 难度:中等 | |
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B. —五计划超额完成 C.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23. 难度:中等 | |
(2019原创)《俄国史》记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这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A.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提升了企业服务质量,方便人们生活 C.削弱了社会主义经济主导地位 D.为其他国家改革提供了借鉴
|
24. 难度:简单 | |
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苏联( ) A.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 重工业发展迅速 C. 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 D. 完成农业集体化
|
25. 难度:中等 | |
(2019原创)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约占全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1932年上升到了二分之一,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技术人员约2万人,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已经跃居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此可见,“苏联工业总产量跃居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由于( ) A.决策者的作用 B.“一五”“二五”计划的实施 C.充分利用国外人才和技术支持 D.改革开放的推动
|
26. 难度:中等 | |
苏联在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此举产生的影响是( ) A.提高了农庄干部和庄员的生产积极性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束缚了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 D.揭开了苏联农业改革的序幕
|
27. 难度:困难 | |
“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种体制”是指(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斯大林模式 C. 新经济政策 D. 市场经济体制
|
28. 难度:中等 | |
普京在评论苏联髙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优劣时说:“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据此可知,普京对苏联髙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态度是( ) A.完全肯定 B.全盘否定 C.客观公正 D.不置可否
|
29. 难度:中等 | |
(2019原创)1920年,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通过了□□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来取得印度的自治。“□□”应是( ) A.甘地 B.林肯 C.列宁 D.魏源
|
30. 难度:简单 | |
小亮围绕某一历史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互联网搜集了以下资料:“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华夫脱运动”“卡德纳斯改革”。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资产阶级革命发展 B.非洲独立运动 C.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31. 难度:中等 | |
(2019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军用飞机在战场上成为一支新军。飞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的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争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的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材料三: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似乎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第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两股力量结合在一起,使得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世界的政治格局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1)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三,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什么?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
32. 难度:中等 | |||||||||||||||||
(2019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大事记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采取“自强”“求富”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俄国政府采取怎样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3)上述两个事件产生的相同作用是什么?
|
33. 难度:中等 | |
(2018苏州)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国情不同,工业化的路径也不同。美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就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工业化道路带有明显的美国特色。其经验主要有:以农促工。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由于耕地面积巨大而劳动力缺乏,1920年后拖拉机逐渐取代畜力,其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农业的较快发展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有益于其顺利进行;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晨松《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 (2)据材料二,围绕建设重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布哈林和斯大林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3)与美国不同,苏联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据材料二,这一策略是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下实行的?苏联采用什么经济体制保障了这一策略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