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20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中考模拟试卷(6月份)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由于台风和大雨、暴雨的时常袭击,其他获取食物的手段如狩猎等就会受到很大限制,而且鱼、肉、果子等又不能长期保存,所以稻谷也就成为河姆渡古人类的主要依赖,种植栽培稻谷获取大量食物也就成为了生存而被迫选择的一条必然道路。上述材料说明了(   )

A.地理环境限制了河姆渡地区的发展

B.河姆渡种植水稻成为生存的唯一出路

C.气候变化是河姆渡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D.河姆渡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这一时期是指(   )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公元前60年,宣帝命郑吉监护西北方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其职责为管理屯田及兼护南北二道之通畅,一般任期3年,直属中央调遣。下列不能体现材料有关西域都护府的观点的是(   )

A.监护西北各国安全 B.保护交通要道

C.为了开辟丝绸之路 D.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2020年2月,一批日本援助中国的防疫物资上印有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迅速刷爆整个网络,这是公元8世纪,日本长屋亲王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的谒语,在当时此谒促成了(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遣隋使来华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宋太宗时,市舶岁入三十万络,英宗时六十三万络,至南宋初年则达到二百万络,呈逐年增长的势头。市舶收入在南宋初年约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五,仅泉州一地的市舶收入即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二。材料反映出(   )

A.至南宋时,已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 B.宋代南方手工业非常繁荣,造船业尤为突出

C.宋代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D.泉州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大都市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磺、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这段话描述的著作最有可能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处其地规制森严,照例凡军机大臣值房,严禁各官员擅入,即军机大臣召所属说话(指非军机处职员),亦只能自出至阶下与话;否则擅入者可获死罪,而军机亦应得处分”,材料反映出(   )

A.军机处内的官员之间等级森严 B.军机处具有很强的保密性

C.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军机处的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根据《筹办夷务始末》的记载:“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五日,英国领事李太郭首次到福州交涉开埠事宜,八月美国商船驶入港口内,停泊月余,民间并无前向贸易之人。”史料描述的现象发生在(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下表为不同角度对黄海海战的战役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致远弹药尽,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

(清)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于是吉野炮击之,密如雨下,三点三十分遂沉没。

浅野正恭《日清海成史》

日舰第一游击队见致远舰奋然挺进,连连轰击。有数颗榴弹同时命中致远水线,致使其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右舷随即倾斜,最终舰首先行下沉。

1895年出版《普拉茨塞海军年签》

 

A.致远舰被日舰鱼雷击沉 B.致远舰欲与吉野同归于尽

C.吉野号发炮击沉致远舰 D.致远舰直冲日舰被击而沉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陈恭禄在《中国近代史》分析变法失败原因时说:“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使中国欲为强国……而康粱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陈恭禄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顽固派实力过于强大 B.光绪皇帝软弱无能

C.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 D.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1912年,各省区新设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激增至963家,比1911年增长99.38%,而大战将结束的1918年比1917年也才增长60.4%.这说明(   )

A.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B.辛亥革命后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C.军阀割据混战对民族资本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D.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著名人物,差不多都是在这个时期登上政治舞台的,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出现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都是从这个时期发端的。这个时期是指(   )

A.新文化运动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北伐战争时期 D.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37年上半年,日军参谋本部又陆续派出一些情报人员赴华北等地区“考察”或“旅行”,调查兵要地志,收集谋略素材,对此加以研究并做好准备。印证这“准备”的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中国有句俗话叫:“盛情难却”和“一二不过三”,若在蒋介石第三次电邀后,毛泽东仍不应允赴重庆,那蒋介石就更加会大造舆论诬陷中共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由此可见(   )

A.蒋介石通过重庆谈判为内战赢得时间 B.蒋介石想在政治舆论上占据主动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03年4月,湖南选派公费生罗良铎、曾广轼等20人、自费生5人赴日本宏文学院习师范;为培养警务人员,还选派20人赴日学习警察业务;1904年4月,还公费资送20人、自费生5人赴日本学习政治、法律;为“讲求矿学以保利权而储才能”,还选送6名学生赴比利时学习矿业。可见(   )

A.民国政府十分重视留学生的培养 B.近代留学教育得到了洋务派的支持

C.近代留学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D.留学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如下图是1952年和1956年我国所有制经济成分变化表,由此可知(   )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份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取得巨大成就

B.至1956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C.人民公社化运动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D.三大改造存在过快、过急、过粗的缺点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20世纪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了蓬勃的创造力,开创了一条国富民强的道路。下列不属于这场社会变革的措施的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C.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D.实施国有企业的改革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有自己的独立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

B.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

C.一国两制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D.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多次明确“驱蒋纳我”,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立场,如图是联合国大会上有关该问题的投票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

会议

通过

反对

弃权

1961年

38

48

30

1964年

40

57

13

1965年

47

47

20

1968年

44

58

23

1970年

51

49

25

1971年

76

35

17

 

 

A.赞成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国家数量持续增长

B.中美建交推动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C.改革开放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艰难曲折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2014﹣2018这五年,我们出口基本上呈现一位数增长,但进口始终保持在两位数增长。当今世界出口大国不一定是经济强国,出口大国可能是原料加工的出口大国,是一般意义上的贸易大国。但当今世界进口大国一定是经济强国,进口大国将极大提升贸易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材料所描述的变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影响不包括(   )

A.中国对世界贸易有促进作用 B.有利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C.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中国成为经济强国,使多极化格局得以确立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埃斯库罗斯的《复仇神》中的俄瑞斯忒斯这样说道:“你是否也知道。人间也和神殿一样,有着全体公民承认的并以此为准则的法律。”这反映出古希腊(   )

A.存在一定的法治思想 B.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全体公民都能参与国家管理 D.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从欧洲的经济发展史来看,直到中世纪的晚期,新的生产方式逐渐得到了发展,商业资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这在西方史学家眼中,被称为“前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是指(   )

A.庄园经济 B.城市兴起 C.雇佣劳动 D.机器生产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进入14世纪,西欧开始出现新时代的曙光,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发财致富,尽情享受人世的生活,必须冲破教会设置的各种清规戒律,于是一新的思潮在封建统治相对薄弱的城市悄然而至。这种新的思潮的是(   )

A.理性主义 B.自由平等 C.人文主义 D.君权神授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路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援助美国并非他热爱民主起义,而是由于他畏惧且憎恨英国。他帮助美国,支持自由事业,可这却成为压倒法国的最后一块巨石,法国已彻底倒闭了。”材料说明法国“彻底倒闭”的原因是

A.封建专制统治 B.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如下表是1851﹣1861年英、法、美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示意图,由此可知(   )

国家

英国

法国

美国

1851年

51%

25.2%

13%

1861年

62.3%

28.9%

19.8%

 

 

A.英国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高

B.英法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英国超越美国和法国成为工业强国

D.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9世纪50、60年代,西方各列强虽然叩关日本,但由于各列强的力量相互消耗、牵制,因而减轻了对日本的压力。英国正急于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美国则忙于南北战争,法国正处在普法战争的前夕,这一切都给明治维新以良好的机遇。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治维新能够实行的因素主要是(   )

A.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日本的闭关锁国状态

B.倒幕运动的成功给予日本良好的机遇

C.列强忙于战争给日本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D.太平天国运动消耗、牵制了列强,减轻日本的压力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8月15日日本政府以日英同盟及确保东亚和平为借口向德国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中日两国海面的军舰完全解除武装,胶州湾租借地限于9月15日以前无条件地交还与日本,以便将来交还中国。这份通牒发于(   )

A.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D.太平洋战争期间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二十世纪30年代,苏联利用当时对苏联工业化有利的国际时机,采取积极政策,从西方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使苏联的国力大大增强,为二战期间有效地抵御住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和取得胜利,以及战后的美苏争霸奠定了经济基础。这个“有利的国际时机”是指(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第二次世界大战迫近,各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前的准备

C.西方国家集中力量应对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势力,放松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D.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等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如下图为中国漫国家绘制的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政治讽喻漫画。漫画家意在揭示马歇尔计划( )

 

A.推动了西欧的分裂与对峙 B.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框架

C.把西欧纳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D.使西欧政治一体化快速发展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本来只能用于男性的词语描述的对象,现在出现了中性的对等词,例如“housewife”(家庭主妇)变为“house manager”(家庭总管),这说明(   )

A.男女地位已实现平等 B.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

C.妇女得到了完全解放 D.社会对妇女持有偏见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铁路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见证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历程,中国铁路尤其是中国高铁飞速发展,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展阶段

筑路总里程(公里)

综合统计

初起(1876﹣1894)

473公里,其中官办占69.3%

全国总里程9673公里,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94%.

第一次筑路高潮(1895﹣1911)

9200公里,其中借外资或列强直接修建占83.5%

 

——摘编自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主革命俱已完成,遂积极倡导铁路建设。他曾说:“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他提出了修筑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铁路的宏图伟略,但1912年至1937年不过勉强修筑了区区1万余公里。

——摘编自岳麓书社《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国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西北、西南只有1000多公里。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铁路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但质量差,而且其类型杂乱。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在西北、西南地区建成宝成、青藏和北疆等十几条铁路干线,这两个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上升到全国的24%以上。

——《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宏图伟略”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宏图伟略”在当时难以实现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说说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建设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可能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铁路建设的认识。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的发展是一个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格局的演变相互影响。

材料一:从5世纪末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美、亚、非洲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中期起,英国和欧美各国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突破了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的防线,把全世界都囊括进市场经济之中,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何兰《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殖民体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材料二:世界一体化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它扩大了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个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不管是一个帝国主义联盟,还是一切帝国主义强国结成一个总联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一旦……他们必将重开争夺之战,那个时候也就是这个体系寿终正寝之时。

——陶诗永、宋洪章《火山口上的分赃》

(2)材料二中“这个体系”和“下一轮争夺”分别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暂时休战”的理解。

材料三: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美国政府对美苏关系做出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调整给世界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第一,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美欧日及俄中等主要国家和战略区域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第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主题不会根本逆转……各国战略将主要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王逸舟《关于多极化的若干思考》

(4)材料四中,“国际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格局的态势”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各国在历史交往中,往往会发生“误读”的现象。为避免此现象的出现,各国在发展中不断增进彼此的交流。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族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只有这两位先生(指“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三:如下图:

材料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要想公平有效,必须跟上时代。我们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变革过程应该体现平等、开放、透明、包容精神,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遇到分歧应该通过协商解决,不能搞小圈子不能强加于人。历史告诉我们,如果走上对抗的道路,无论是冷战、热战还是贸易战,都不会有真正的赢家。国与国只要平等相待、互谅互让,就没有通过协商解决不了的问题。

——摘自习近平出席2018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说说西方人眼中“中国龙”的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中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指什么?你是否同意“德先生”可以救治当时中国“政治上”的“黑暗”?请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如何以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以防止外交“误读”?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迎来新的高峰,这与这一年哪个重大外交事件有关?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国际交流中的“误读”?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