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人民代表大会度已确立 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
2. 难度:中等 | |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2020年5月21日,中国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京召开;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召开。我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分别召开于 A.1945年、1949年 B.1949年、1954年 C.1949年、1956年 D.1954年、1978年
|
3. 难度:简单 | |
1950年,美国侵犯我国主权的行动有( ) ①出兵朝鲜 ②美国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 ③以美军为首的所谓 “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④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4. 难度:中等 | |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
5.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1953—1957年国家某重点工业基地示意图”。观察地图,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①我国由农业弱国发展为工业强国 ②该工业基地位于我国东北 ③该基地以发展重工业为主 ④“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6. 难度:中等 | |
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艰辛探索 D.改革开放
|
7. 难度:困难 | |
观察下图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A.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B.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 C.大跃进遏制浮夸风的蔓延 D.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到挫折
|
8. 难度:简单 | |
“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1979年)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是要变了!”材料中的“变”是指 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天气变化影响农业生产
|
9. 难度:中等 | |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 对两次“分地”理解有误的一项为 A.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B.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农民都有生产自主权 D.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10. 难度:困难 | |
某历史教师进行线上网络教学时推送了一期资料包,其中有“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学生们正在学习 A.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11. 难度:中等 | |
2020年的抗疫斗争中人们亲切地把医务人员称为“最美逆行者”。“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人,应称之为 A.建设社会主义模范 B.国防战线的标兵 C.共和国的钢铁卫士 D.科技战线的楷模
|
12. 难度:困难 | |
下图反映了1983—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其中,1990—1995年出现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确立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 D.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
|
13. 难度:中等 | |
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A.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B.拥有高度的行政主权和自治管理权 C.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共同的社会制度 D.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
14. 难度:困难 | |
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共十五大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中共十六大一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中共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中共十八大-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
15. 难度:简单 | |
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其中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在( ) A.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B.五四运动爆发100年时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00年时
|
16. 难度:中等 | |
2019年9月28日,《人民日报》登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中记载:“1987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有关接待探亲台胞的办法。11月2日,第一批探亲台胞经香港赴大陆。”这说明 A.“一国两制”成共识 B.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C.“九二共识”已达成 D.两岸“三通”已实现
|
17. 难度:困难 | |
辽宁庄河流域发现的甲午沉船遗址(经远舰)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八年级某班历史课上对此展开“我国海防发展史”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的发言与史实相符的有 ①“经远舰”所属的北洋舰队创建于洋务运动时期 ②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北海三支舰队 ④ 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交接入列 A.一处 B.二处 C.三处 D.四处
|
18. 难度:中等 | |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启了与会各国合作共赢的新篇章。同样是为了促进团结与合作,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在他的讲话稿中,有可能出现 A.“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B.“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C.“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 D.“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
19. 难度:中等 | |
1970年4月25日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电评论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
20. 难度:简单 | |
“打赢蓝天保卫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口号体现的发展理念是 A.绿色 B.协调 C.共享 D.创新
|
21. 难度:中等 | |
梳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时间分段,我国的改革开放应发生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 C.文革时期 D.新时期
|
22. 难度:困难 | |
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说明 A.“一带一路”改变了人们生活 B.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C.科技创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D.外国青年羡慕中国人生活方式
|
23. 难度:中等 | |
好的歌曲往往记载了时代气息,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催人奋进的长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1)材料一中让我们“当家做主站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其国际意义何在?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地上流行的歌曲《社会主义好》,歌词为:“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歌曲《社会主义好》流行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电视剧《鸽子哨》的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 (3)材料三中的“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指的是哪次会议?该会议作出了怎样的重要决策?“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开启了我国农村哪项改革? 材料四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4)材料四中的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事件? 材料五 山绿起来人富起来,面朝大海中国春暖花开。一个梦用五千年文明的承载,美丽中国世世代代…… ——《美丽中国》 (5)建设“美丽中国”从我做起,请谈谈你的想法。
|
24. 难度:困难 | |
在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中国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梅开三度”。(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20世纪50年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 (3)材料三中的“梅开三度”代表中国外交上哪三件大事? (4)综合上述,你认为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25. 难度:简单 | |
“和”“合”二字最早连用始见于先秦《国语·郑语》。“和合”思想一方面尊重世间万物殊异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强调整合疏解这些差异、分歧和矛盾。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源远流长 材料一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摘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和合文化的主旨演讲 (1)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体现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任举一例即可) 国家统一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摘编自《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2)材料二中所说的“理论”是指什么?结合图一、图二分别指出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的例子。 民族团结 材料三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共十九大报告 (3)古往今来,各民族为我国繁荣发展都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繁荣发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