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小王患急性炎症被同学送到医院治疗,医生通过验血,发现血液中 A.红细胞增多 B.白细胞增多 C.血小板增多 D.血红蛋白增多
|
2. 难度:中等 | |
观察人血涂片视野图,关于其组成成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是红细胞,能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B.4是血浆,可运载血细胞和养料 C.2是白细胞,血细胞中它的数量最多 D.3是血小板,能止血和加速凝血
|
3. 难度:中等 | |
某人因外伤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慢,紧急的抢救措施是 A.赶紧送往压院 B.指压法远心端压住 C.用消毒纱布包扎 D.止血带近心端捆扎
|
4. 难度:中等 | |
图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以下哪项解释合理 A.血管1的血流速度最快 B.血管3是动脉血管,流静脉血 C.湿棉絮包裹小鱼的身体以免其乱蹦 D.毛细血管极细,应用高倍显微镜寻找
|
5. 难度:中等 | |
静脉血流经心脏各腔及有关血管时,正确的流动途径是 A.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 B.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 C.左心房→左心室→肺动脉 D.右心房→右心室→主动脉
|
6. 难度:困难 | |
从上肢静脉输液,药物首先到达心脏的哪个腔(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
7. 难度:困难 | |
小丽在医院静脉注射葡萄糖后,感觉到了甜味,这是注射的葡萄糖到达了舌上味蕾的缘故。葡萄糖从手臂到达味蕾依次经过( ) A.肺循环和体循环 B.体循环和肺循环 C.体循环、肺循环和体循环 D.肺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
8. 难度:简单 | |
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多少毫升不会影响健康? A.200-300毫升 B.300-400毫升 C.800-1000毫升 D.500毫升
|
9. 难度:困难 | |
右下图表示人体内某结构的血流情况示意图,B代表某结构,A、C代表与其相连的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A、C内均流动脉血,血液流经B处形成原尿,则B处进行的 主要生理过程为重吸收 B.若B表示肺部毛细血管,则血管A为肺动脉、流动脉血 C.若A流静脉血,C流静脉血,B代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一部分,则B为右心房、右心室 D.若B表示某正常人肾脏处的毛细血管,则在C中不含葡萄糖
|
10. 难度:困难 | |
如图为人体的血液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血液流经②时,血红蛋白与氧结合 B.左心室心壁最厚,在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有动脉瓣 C.某人由平原刚到高原地区,血液中的白细胞会增多 D.某人喝牛奶,牛奶中营养物质被消化吸收后经过心脏的先后顺序是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
11. 难度:简单 | |
下列人体的生理过程中,不属于排泄的是( ) A.二氧化碳和水由呼吸系统排出 B.食物残渣的排出 C.汗液的排出 D.尿液的排出
|
12. 难度:中等 | |
血液经过肾脏后,发生的变化是( ) A.养料增加 B.二氧化碳减少 C.尿素减少 D.葡萄糖减少`
|
13. 难度:中等 | |
肾炎病人的尿液中,若发现有红细胞和蛋白质,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A、肾单位 B、肾小球 C、肾小囊 D、肾小管
|
14. 难度:中等 | |
正常情况下血浆、原尿、尿液中都会含有的物质是( ) ①蛋白质 ②葡萄糖 ③尿 素 ④水 ⑤无机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
15. 难度:简单 | |
下列哪项物质不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 A、水 B、无机盐 C、二氧化碳 D、尿素
|
16. 难度:简单 | |
肾单位形成的尿液,排到体外的途径依次是( ) ①膀胱 ②输尿管 ③肾脏 ④尿道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
17. 难度:中等 | |
眼球里具有感光功能的细胞分布在 ( ) A. 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
18. 难度:中等 | |
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大脑 C.视网膜、大脑 D.大脑皮层、视网膜
|
19. 难度:中等 | |
夏日晴天中午,小明走进电影院观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当他走进电影院时和寻找远处座位时,眼球内瞳孔和晶状体的变化分别是( ) A.瞳孔放大,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 B.瞳孔放大,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C.瞳孔缩小,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 D.瞳孔缩小,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
20. 难度:中等 | |
下列哪种情况会使人的听力完全丧失( ) A.鼓膜破损 B.听觉中枢受损 C.听小骨受损 D.半规管
|
21. 难度:中等 | |
当你在“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打呵欠”影响了( ) A.鼓膜的振动 B.听小骨的振动 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 D.神经冲动的传导
|
22. 难度:中等 | |
小兵感冒了,咽部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却引起了中耳炎,这是因为病菌通过( )侵染到中耳。 A.外耳道 B.咽鼓管 C.喉 D.耳廓
|
23. 难度:中等 | |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由于气压变化大,乘务员有时要给乘客分发口香糖并要求他们完成咀嚼动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A.保护鼓膜 B.防止打瞌睡 C.帮助呼吸 D.保持口腔卫生
|
24. 难度:中等 | |
关于神经系统的组成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B.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C.神经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就构成了神经纤维 D.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25. 难度:简单 | |
组成神经组织的是 ( ) A、神经细胞 B、脑和脊髓 C、神经中枢 D、轴突
|
26. 难度:中等 | |
体操运动员桑兰在参加运动会的跳马练习中不慎受伤造成脊髓横断。尽管她的下肢没有任何损伤,却丧失了运动能力,原因是( ) A、大脑与下肢之间的联系被切断 B、大脑中的运动中枢受损 C、大脑无法发出运动指令 D、脊髓中的运动中枢受到损伤
|
27. 难度:中等 | |
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是( ) A、视觉中枢 B、听觉中枢 C、语言中枢 D、躯体感觉中枢
|
28. 难度:中等 | |
下列不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活动的是 A.谈虎色变 B.“望梅止渴” C.吃食物分泌唾液 D.看小说感动得流泪
|
29. 难度:中等 | |
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A.脑干 大脑 大脑 B.脑干 脊髓 大脑 C.大脑 脊髓 大脑 D.大脑 脊髓 脑干
|
30. 难度:中等 | |
小敏玩耍时,不小心手被玫瑰刺了一下,马上缩回来。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是简单反射,由脊髓控制完成 B.是复杂反射,由脊髓控制完成 C.是简单反射,由大脑控制完成 D.是复杂反射,由大脑控制完成
|
31.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组疾病中,均由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是 A.呆小症和巨人症 B.夜盲症和侏儒症 C.呆小症和侏儒症 D.佝偻病和糖尿病
|
32. 难度:简单 | |
下列动物腺体中都能产生激素的是 A.汗腺和垂体 B.肠腺和胰腺 C.乳腺和胰腺 D.卵巢和胰岛
|
33. 难度:中等 | |
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几幅流程图有错误的是( ) A.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B.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听觉神经→大脑 C.外界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D.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
|
34. 难度:简单 | |
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 ) A、水草增多 B、鱼虾大量死亡 C、鱼虾食物丰富 D、水质清澈
|
35. 难度:中等 | |
.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被写“到此一游”事件风波未平,在6月3日大河报又报道,在临颍县南街村热带植物园,一小片竹林内,竟有几万个游人竹上刻名,留言“到此一游”;龙舌兰几乎每片叶子上都刻满了名字(如右图)园内大量珍稀树木花草,都被密密麻麻的刻字“刻死”。人类的这些不和谐的行为与所倡导的“爱护环境、美化家园”发生了严重的碰撞,根据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行为不正确的是( ) A.倡导节能减排,少开车多步行 B.加快研究快速降解塑料用品的方法,减少“白色污染” C.目前,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唯一的家园,人类应该保护它 D.使用含氟牙膏、多用一次性产品有益于提高生活质量
|
36. 难度:中等 | |
(4分)如图为眼球的结构图,请回答: ⑴眼球成像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结构是[ ] 。 ⑵人们常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从外部观察某位同学的这扇窗户时,能观察到可随意运动的眼球前部的黑眼珠和后面的白眼珠,被称为黑眼珠和白眼珠的结构分别是 和巩膜。
|
37. 难度:困难 | |
(14分)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如图一所示),请分析图一、图二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一中A表示狗吃到食物后出现分泌唾液的活动,这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其结构基础叫做 ,图二中①是________。 ⑵反复经过B过程后,图一中的C表示狗对铃声已经建立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这一反射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其感受器位于狗耳的___________内,对应图二中的结构是________(填数字),该反射的完成必须有⑥_____________的参与。
|
38. 难度:困难 | |
(12分)右图是一个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的①是 。 ⑵图中A、B两处所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 、 。 ⑶④内的液体是 。流过⑥以后的液体与④中的液体相比 较,流过⑥以后不含有 。 ⑷①与⑦两种液体相比较,⑦中 大大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