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在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中,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 ) A. 直立行走 B. 制造工具 C. 学会用火 D. 产生语言
|
2. 难度:简单 | |
从森林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按时间先后,下列各阶段的正确排序是( ) ①从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 ②从树栖生活到地面生活 ③在群体生活中产生语言 ④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④③ D. ②①③④
|
3. 难度:中等 | |
人猿相区别的标志是( ) A. 产生语言 B. 制造工具 C. 直立行走 D. 群体生活
|
4. 难度:中等 | |
2005年8月,“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联盟”宣布,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这个事例可以说明 A. 人类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B. 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C. 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D.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
5. 难度:中等 | |
古人类和古猿相比,能更好地交流和合作是由于() A. 火的使用 B. 语言的使用 C. 工具的使用 D. 直立行走
|
6. 难度:中等 | |
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分别是 A.睾丸、子宫 B.睾丸、卵巢 C.阴囊、子宫 D.阴囊、输卵管
|
7. 难度:简单 | |
男性两侧输精管结扎后,生理表现为( ) A. 仍产生精子,不能分泌雄性激素 B. 仍产生精子,能分泌雄性激素 C. 不产生精子,能分泌雄性激素 D. 不产生精子,不能分泌雄性激素
|
8.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人类生殖发育知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胎盘和脐带 B. 正常情况下,人体受精卵形成部位是输卵管 C. 男、女主要生殖器官分别是睾丸、卵巢 D. 男性的输精管结扎后,仍具有男性的第二性征,并能产生精子
|
9.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人类生殖与发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男性、女性的性腺分别是睾丸和子宫 B. 子宫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场所 C. 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完成物质交换 D. 受精卵是人类个体发育的起点
|
10. 难度:简单 | |
父母生育了我们,呵护我们健康成长,我们需要常怀感恩之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精子和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 B. 精子与卵细胞在卵巢内形成受精卵 C. 分娩时常常伴随着剧烈的阵痛 D. 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
|
11. 难度:简单 | |
如图是试管婴儿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受精作用发生在输卵管中 B. 受精作用在体外进行 C. 有进行胚胎移植技术 D. 胚胎在子宫中发育
|
12. 难度:中等 | |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新生命的孕育要经过复杂的过程,标志新生命起点的是 A.卵细胞 B.受精卵 C.胚胎 D.胎儿
|
13. 难度:简单 | |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过程叫做 A. 分娩 B. 怀孕 C. 受精 D. 排卵
|
14. 难度:中等 | |
人的生命开始于( ) A. 胎儿的分娩 B. 卵细胞的形成 C. 胚胎的形成 D. 受精卵的分裂
|
15. 难度:中等 | |
同学们讨论人类生殖的话题。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子宫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 B.精子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结合 C.一个卵细胞只能与一个精子结合 D.一个受精卵可以发育成双胞胎
|
16. 难度:简单 | |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人们对生育质量越来越关心.下列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在子宫中完成的 B. 胎儿直接从母体血液中获取氧气和养料 C. 婴儿出生标志着人体生长发育的开始 D.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
17. 难度:中等 | |
胚胎在母体子宫中发育( )天. A. 360天左右 B. 280天左右 C. 300天左右 D. 266天左右
|
18. 难度:中等 | |
关于胎儿从母体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的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母体→胎盘→脐带→胎儿 B. 母体→脐带→胎盘→胎儿 C. 母体→胎儿→胎盘→脐带 D. 母体→胎儿→脐带→胎盘
|
19. 难度:中等 | |
人的胚胎在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 ) A. 母体 B. 胎盘 C. 精子 D. 卵黄
|
20. 难度:中等 | |
人类新生命孕育的正确顺序是( ) ①形成胎儿 ②胚泡植入子宫内膜 ③受精卵分裂 ④分娩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②③①④ D. ③④②①
|
21. 难度:简单 | |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特大地震灾害,有些人长时间被深埋在废墟中但最终获救,这些幸存者当时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 ) A. 水 B. 蛋白质 C. 维生素 D. 糖类
|
22. 难度:简单 | |
某患者出现脖子肿大,呼吸困难,运动时心跳加快,气短等症状,为治疗其疾病他应该多吃什么食物( ) A. 海带 B. 动物肝脏 C. 米饭 D. 水果
|
23. 难度:中等 | ||||||||||||||||
维生素与无机盐在人体中需要量虽然很少,却起着“人体运作的润滑剂”和“健康的基石”的作用。下面所列物质与缺乏症,不相符的是:( )
A. A B. B C. C D. D
|
24. 难度:简单 | |
下列营养物质都能给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 A. 水分、无机盐、淀粉 B. 糖类、脂肪、蛋白质 C. 水分、蛋白质、脂肪 D. 维生素、纤维素、无机盐
|
25. 难度:简单 | |
幼儿经常补钙,但仍然患佝偻病,原因是体内缺乏促进小肠对钙吸收的( )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 C. 维生素D D. 蛋白质
|
26. 难度:中等 | |
下面关于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B. 食物中的所有营养物质都必须经过消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C. 消化主要是通过消化液中多种消化酶的作用而进行 D. 胆汁中虽然没有消化酶,但对食物的消化也能起作用
|
27. 难度:中等 | |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是( ) A.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B. 肝脏、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 C. 肠液、胰液、唾液、胆汁 D. 消化道和消化腺
|
28.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人体消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胆汁内含有消化脂肪的消化酶 B.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不能促进消化 C. 胃液里含有多种不同的消化酶 D. 无机盐可以不经过消化直接被吸收
|
29. 难度:简单 | |
民间食物如“腊八粥”、“荤素饺”等,从营养学角度看,共同点是( ) A.烹饪精良 B.营养成分单一 C.色香味美 D.营养成分全
|
30. 难度:中等 | |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实例很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小肠内表面具有许多皱襞和肠腺,利于营养吸收 B. 肺泡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 C. 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内都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D. 肾小球由许多毛细血管缠绕而成,利于重吸收作用
|
31. 难度:中等 | |
人类从哪里来?我们每一个人又是怎样来到世界上的呢?如图是“人的由来”的相关概念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分别是:A_____,B_____,C_____。 (2)胎儿所需的营养物质需经过_____、_____从母体获得,同时将废物排出。 (3)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最显著的变化是_____,同时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开始迅速发育,并出现了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如男孩出现_____,女孩出现_____。 (4)小林第一次遗精时很害怕,爸爸知道后,向他解释了遗精的原因。请你帮他描述精子的“行踪”:_____产生精子→附睾→_____→尿道→体外。
|
32. 难度:中等 | |
根据消化系统模式图回答问题: (1)我们的消化系统是由_____和_____组成; (2)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④]_____,它能分泌_____,其中不含_____,但它可帮助脂肪消化。 (3)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③]_____;最终被分解为_____。脂肪开始消化的部位是[⑥]_____。 (4)小肠内有_____、_____和_____等多种消化液。
|
33. 难度:中等 | |
小辉想探究番茄和柑橘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他査阅资料得知,维生素C溶液能使一定量的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且维生素C溶液越浓,褪色程度越明显。 (提出问题)柑橘中维生素C含量比番茄中的高吗? (作出假设)柑橘比番茄味道酸,柑橘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番茄中的高。 (实验步骤) 如图: (实验结果与结论) 如果甲试管中颜色褪色比乙试管中明显,说明假设_____;如果乙试管中颜色褪色比甲试管中明显,或是两支试管中颜色褪色基本相近,说明假设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分析与评价) 本实验中甲组与乙组形成_____关系。为了使实验更严谨、更科学,可再加丙组实验:向丙组试管中加入2mL相同浓度的_____和1mL蒸馏水,振荡摇匀。
|
34.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探究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其操作过程如表所示.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装置为什么要放入37℃温水中处理?_____. (2)上述实验中,只模拟了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是_____号试管. (3)通过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对照实验,可以证明_____的作用.1号试管的现象是_____. (4)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上述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又设置了4号试管放在0℃的水中,请你判断4号试管滴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是_____,实验结论是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