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关于谚语、俗语所蕴涵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B. “树怕剥皮,不怕空心”,道理是木本植物树皮韧皮部中的筛管可以向下运输有机物 C.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有重要作用 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涵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腌制糖醋蒜”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大蒜细胞没有细胞壁,不能阻挡糖和醋进入大蒜细胞内 B. 依据的原理是酵母菌发酵,使大蒜细胞内物质转化成糖醋 C. 大蒜细胞已死,细胞膜失去控制糖醋物质进出的能力 D. 糖和醋都是细胞需要的物质,都能自由出入细胞
|
3. 难度:中等 | |
如图装置可探究“适宜的温度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组合是( )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②和③ D. ②和④
|
4. 难度:中等 | |
在学习了“被子植物一生”后,某同学总结如下,错误的是( ) A. 种子在萌发长成幼苗过程中,有机物变化是先减少后增加 B. 玉米种子萌发时,子叶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轴、胚芽 C. 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D. 受精作用完成后,子房继续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
5.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人血涂片。下列叙述中你不认同的是( ) A. ①为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和异物 B. ②的体积最小,能止血和加速凝血 C. ③的数量最多,能够运输氧气 D. ①②③中只有②没有细胞核
|
6.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神经元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神经元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 B. 神经元包括[①]突起和[②]胞体两部分 C.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冲动 D.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单位
|
7. 难度:中等 | |
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 A. 外耳道、虹膜 B. 鼓膜、瞳孔 C. 耳蜗、视网膜 D. 咽鼓管、脉络膜
|
8. 难度:中等 | |
如图中的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A表示叶绿体 B. B表示分解者 C. C表示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D. D表示光合作用
|
9. 难度:中等 | |
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的,以下不符合的是( ) A. 肺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是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的 B. 小肠内有大量的肠腺,是与吸收营养物质功能相适应的 C. 蚯蚓壁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是与呼吸功能相适应的 D. 哺乳动物出现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是与其不同食性相适应的
|
10.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动物类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涡虫比水螅高等的原因之一是身体呈两侧对称,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有效 B. 蛔虫与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共同特征是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C.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体表都有外套膜和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D. 雌雄青蛙抱对完成体内受精,在水中进行完全变态发育
|
11. 难度:中等 | |
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 ) A. 把食品内的细菌都杀死 B. 抑制食品内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C. 把食品内的真菌都杀死 D. 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
12. 难度:中等 | |
下列对“人体伸肘时动作示意图(如图)”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人体的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B. 完成伸肘动作时,①处于舒张状态,②处于收缩状态 C. 图中的③主要由肌肉细胞构成,④要跨过肘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D. 骨骼肌的收缩可以牵动骨改变位置,骨骼肌的舒张可以使骨复位
|
13.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动物的行为”及“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山雀偶然打开奶瓶盖喝到牛奶,属于学习行为 B. 乳腺生物反应器是模仿动物的某种结构和功能发明的仪器设备 C.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少 D. 某些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
14.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甲、乙两瓶内装有等量的同种肉汤,甲瓶煮沸,乙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丙图),数日后,瓶中的肉汤也变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未打断瓶颈时变质的是乙瓶 B. 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 C. 甲、乙形成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是否煮沸 D. 此实验证明肉汤中的细菌是由空气中的细菌产生的
|
15.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某人的染色体图谱,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此人染色体数目是47条,为男性 B. 此人第21号染色体异常,有三条 C. 此人的性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D. 第21号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
|
16. 难度:中等 | |
如图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图中所示动植物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一_____开始的。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分析,图中动植物体的区别_____。 (2)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生物之间的_____关系建立起来的。 (3)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有_____,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是_____。 (4)部分食草昆虫的体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与周围环境基本保持一致。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什么关系?_____。 (5)如果人们在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士地沙化。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草原就会很难恢复了。
|
17. 难度:中等 | |
根据“菜豆的部分形态结构及生理活动探究”图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结构1、2、3、4构成了菜豆种子的胚,是由_____发育来的。 (2)菜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乙图结构[1]是由甲图结构[]_____发育来的。(注:[]中填图中序号,其后填名称,以下同) (3)分析丁图,根的生长,一方面依靠[]_____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另一方面依靠[_____细胞的生长增大细胞体积。 (4)分析丙图。取两株大小、长势等相同的菜豆幼苗,种植在花盆中;一株摘掉所有叶片(丙图②装置),另一株完好(丙图①装置):均用透明塑料袋包裹并在根部捆扎:然后放置在光下,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①装置塑料袋内壁有大量水珠,②装置塑料袋内壁几乎没有水分 实验结论:_____。 (5)分析戊图。将一株菜豆幼苗放置在密闭的黑色塑料袋内,一昼夜后将袋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此探究证明了_____。
|
18. 难度:中等 | |
如图为“部分人体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a~e代表生理过程,①一④代表相关血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过程a中,隔肌和肋间肌所处状态分别是_____。 (2)完成过程c的主要器官是_____。在此,脂肪被消化成_____,而后被吸收。 (3)在心脏和血管中存在着瓣膜,作用是_____,若采用上肢静脉注射药物的方法治疗人体脚部炎症,则药物最先流入心脏的哪一结构?_____。 (4)血液在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_____两个过程后形成物质A:血管①与血管②内的血液相比较,在成分上的明显区别是_____。
|
19. 难度:中等 | |
结合所学,分析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图中动物分成两组,B、C、D、E一组,A单独一组,则分类依据是_____。 (2)A和C的发育方式都是_____,E在生殖发育方面的突出特点及意义分别是_____。 (3)动物的运动有许多不同形式,如:B可依靠_____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4)A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体表出现了坚韧的外骨骼,其作用主要表现在:①_____、②防止体内水分大量蒸发。 (5)为保护D免受禽流感的侵袭,扎龙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开展大量防治工作: ①为其注射禽流感疫苗,刺激其体内产生相应抗体,这种免疫类型属于_____。 ②对其生活环境彻底消毒,严格控制区域内外人员及其它生物的流动,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分析,该措施属于_____。
|
20. 难度:中等 | ||||||||||||||
结合所学,分析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2015年,农业部正式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力推马铃著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 资资二: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已开发出一种富含牛肉蛋白质的“马铃薯”新品种。科研人员将某种拉制牛内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移植到马铃薯的细胞内,马铃薯表现出富含牛内蛋白质的特性,极大的增加了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1)当我们在细嚼用马铃薯面粉制作的馒头时,会觉的有甜味,其原因主要是_____。 (2)一般情况下,菜农都是将带有芽眼的马铃薯小块种到土壤中,一段时间后发育成马铃薯植:株幼苗,这种繁殖方式属于_____。 (3)资料中,科学家培育“马铃薯”新品种所利用的核心生物技术是_____,如果把移植到马铃薯细胞内的基因破坏,这种马铃薯将不再含有牛肉蛋白质,这一现象说明:_____。 (4)马铃薯的黄肉和白肉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基因A或a控制。通过杂交的方式进行实验,并得到有关数据(如表)
①分析表格_____是显性性状。 ②有一个黄肉的马铃薯,某人为探究其基因组成,用它与白肉的马铃薯进行杂交,后代中既有黄肉的,也有白肉的(遗传图解如图) ____________ 问题:黄肉子代的基因组成是_____,黄肉子代与白肉子代的比例是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