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达尔文所说的自然选择是指( ) A. 自然界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株植 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 生物同时具有遗传性和变异性 D. 生物具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动物出现较早的类群是( ) A. 爬行动物 B. 两栖动物 C. 哺乳动物 D. 鱼类
|
3. 难度:简单 | |
生物进化树可以简明地表示出生命进化的规律,下列不符合生物进化规律的是( ) A. 由简单到复杂 B. 由低等到高等 C. 由水生到陆生 D. 由小到大
|
4. 难度:简单 | |
下面的食物链中,能够成立的是 A.阳光→草→兔 B.山鹰←蛇←田鼠 C.松子→松鼠→黄鼬 D.植物→田鼠→蛇→山鹰
|
5. 难度:简单 | |
为了使面包和馒头松软可口常用下列那种微生物(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甲烷菌 D.根瘤菌
|
6. 难度:中等 | |
人们将人类的胰岛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体内,是大肠杆菌制造出能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这种技术叫 A.仿生学 B.发酵 C.克隆 D.转基因技术
|
7. 难度:中等 | |
我国学者从天外飞来的吉林陨石中分析找到氨基酸等多种有机小分子物质,并测知陨石年龄为46亿年。这项研究成果可以间接地证实( ) A.原始生命可能来自宇宙其他星球 B.原始地球上能够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C.有机小分子生成于46亿年后 D.由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原始生命
|
8. 难度:中等 | |
首先在实验室里模拟大气成分,利用火花放电,形成简单有机物的科学家是( ) A. 达尔文 B. 米勒 C. 巴斯德 D. 奥巴林
|
9. 难度:简单 | |
生物进化过程中最可靠的证据是( ) A. 地层 B. 化石 C. 火山喷发 D. 岩浆
|
10. 难度:简单 | |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最高单位分别是( ) A.属和界 B.种和界 C.界和种 D.纲和界
|
11. 难度:中等 | |
关于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正确的是( ) A.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B. 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C. 两栖类→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鸟类
|
12. 难度:中等 | |
种子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 ①都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②都能结出种子繁殖后代③种子的外面都有果皮包被④受精过程都不需要水⑤都是高大的乔木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⑤
|
13. 难度:简单 | |
蝙蝠是哺乳类而不是鸟的原因是( ) A.胸肌发达 B.心脏有四腔 C.胎生、哺乳 D.体温恒定
|
14. 难度:中等 | |
有位同学捉到一只青蛙,他将它放在有较多水的鱼缸中,准备精心饲养,观察蛙的活动。可是第二天蛙就死掉了,其死亡的原因是( ) A.无法呼吸到充足的氧气 B.饥饿 C.受到惊吓 D.水质有问题
|
15. 难度:简单 |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 B. 淡水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草原生态系统
|
16. 难度:中等 | |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美丽中国建设这一宏伟目标,下列哪项做法值得提倡( ) A.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 B.电视机不用时没有及时切断电源 C.不乱扔废电池以免造成重金属污染 D.抓捕野生生物关入笼中当宠物饲养
|
17. 难度:中等 | |
科学家将雌黑鼠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到白鼠去核的卵细胞内,待发育成早期胚胎后移植入褐鼠的子宫内.最后产下的小鼠的体色和性别分别是( ) A.黑色,雌性 B.褐色,雌性 C.黑色,雄性 D.白色,雌性
|
18. 难度:简单 | |
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哪一位科学家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并被尊称为“分类学之父”( ) A.拉马克 B.林奈 C.达尔文 D.哈维
|
19. 难度:中等 | |
苔藓植物植株一般都很矮小,这主要是因为苔藓植物( ) A. 没有茎和叶 B. 不能进行生殖 C. 没有真正的根 D. 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
20. 难度:简单 | |
白天蝴蝶花间舞,夜晚蛾子灯下飞.影响这两种动物活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
21. 难度:困难 | |
研究发现,多数新型农药应用10年后就逐渐失效。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害虫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这些变异经逐代积累和加强便产生了抗药性 B.害虫在争夺食物和空间时进行生存斗争,强壮的个体生存下来,产生了抗药性 C.农药逐代选择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使抗药性害虫数目逐渐增多 D.部分害虫可以对农药进行选择性逃避,通过学习行为,产生抗药性
|
22. 难度:简单 |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中主要描写了哪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水 B.土壤 C.空气 D.温度
|
23. 难度:中等 | |
下列对各种生物间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小丑鱼和海葵属于种内互助关系 B.田间的杂草和庄稼是寄生关系 C.蜜蜂采集槐花蜜,所以蜜蜂和槐树是捕食关系 D.繁殖季节,雄鹿之间的角斗属于种内斗争
|
24. 难度:简单 | |
环节动物中的蚯蚓主要食用落叶等腐败物,并把这些腐败物分解为无机物.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
|
25. 难度:中等 | |
人口倍增期越来越短对地球造成的全面压力是( ) A.人类生活空间的狭窄及城市的拥挤 B.人类掠夺开采及环境污染 C.粮食问题、土地问题、淡水问题、能源问题 D.以上说法都不全面
|
26. 难度:中等 | |
综合国内外经验,下列哪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 ) A.生态农业 B.传统农业 C.粗放型农业 D.耗能型农业
|
27. 难度:中等 | |
转基因技术把一个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的什么结构或物质中? ( ) A. RNA B. DNA C. 细胞质 D. 细胞核
|
28. 难度:简单 | |
下列生物技术中,能改变生物基因组成的技术是( ) A. 嫁接技术 B. 克隆技术 C. 组织培养技术 D. 转基因技术
|
29.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项中,对于生长在农田中的青蛙来说,影响它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 A. 昆虫 B. 水分 C. 空气 D. 温度
|
30. 难度:中等 | |
为增加粮食产量,下列对农田生态系统有不利影响的措施是 A.实行作物轮作 B.长期使用化肥 C.使用农家肥 D.作物秸秆还田
|
31. 难度:中等 | |
资料分析 小芳学着妈妈做馒头:将适量酵母粉与面粉混匀后,加入适量清水揉和成面团,然后将面团放入温水锅中。为了使面团发得更快,她将温水锅中的水换成了刚烧开的热水。一段时间后将面团取出做成馒头。结果,小芳蒸出的馒头不如妈妈做的松软多孔。 (1)酵母粉中含有酵母菌,它的营养方式是__,它与细菌的细胞相比,其结构的最主要区别是__。 (2)分析上面的过程,小芳不成功的原因是__。 (3)小芳经过思考提出了如下问题: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活吗?请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假设:__。 (4)小芳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她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小包酵母,进行搅拌,然后倒入透明的玻璃瓶中,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把装置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液体冒出气泡,气球胀大(如下图所示)。瓶内液体冒出的气体是__。去掉气球,我们会在瓶内闻到一股__的味道。 (5)小芳设计的实验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请你指出来。 _____________
|
32. 难度:中等 | |
读图理解 下图为表示生物进化大致历程的进化树,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支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树根A代表___,它形成于___中。 (2)[A]由于___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 (3)1861年,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的化石,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一种中间过渡类型动物,从而推断图示中的[ ]___是由古代的___进化而来的。 (4)在生理上,植物类群③④在繁殖方式上主要用__ 繁殖;在分类上,最高级的动物类群是[ ]__类 ;在进化上,与环节动物关系最近的生物类群是__ 。 (5)从生物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___。 (6)生物之所以能不断地进化,是__的结果。
|
33. 难度:中等 | |
实验探究 有些家庭把生态球作为家庭摆设,如下图所示。该生态球密封,内装有水,还生活有甲、乙、丙 三条小鱼;底部有沙子,并生活着一些水藻。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球可作为一个___,因为球里有生物及生物生存的环境,为了使生态球里的生物存活较长时间,应将生态球放在___的环境下。 (2)该生态球的生产者是__类,它能通过___作用为小鱼的生活提供___和___。 (3)小鱼以藻类为食,属于该生态系统的___。 (4)该生态球中的腐生细菌能分解小鱼的排泄物和其他有机物,它们属于生态系统的___,对生态系统内的___有重要作用。 (5)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是___等。
|
34. 难度:中等 | |
综合应用 今年春节期间,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票房超过40亿,问鼎IMAX中国历史最高票房席位。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太阳衰老、地球面临灭顶之灾的背景下。其实,早期地球并不适宜生物的生存。 (1)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___(至少说出三种) (2)米勒通过模拟实验合成了什么物质?该实验证明了什么?___ (3)海洋化学起源说怎样解释生命的起源?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