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如图直线y=mx与双曲线交于点A、B,过A作AM⊥x轴于M点,连接BM,若S△AMB=2,则k的值是( ) A.1 B.2 C.3 D.4 |
2. 难度:中等 | |
已知点A(x1,y1),B(x2,y2)是反比例函数y=(k>0)图象上的两点,若x1<0<x2,则有( ) A.y1<0<y2 B.y2<0<y1 C.y1<y2<0 D.y2<y1<0 |
3. 难度:中等 | |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是x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定点,点B是双曲线y=(x>0)上的一个动点,当点B的横坐标逐渐增大时,△OAB的面积将会( ) A.逐渐增大 B.不变 C.逐渐减小 D.先增大后减小 |
4. 难度:中等 | |
如图,已知双曲线y=(k>0)经过直角三角形OAB斜边OB的中点D,与直角边AB相交于点C.若△OBC的面积为3,则k= . |
5. 难度:中等 | |
已知,点P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个动点,⊙P的半径为1,当⊙P与坐标轴相交时,点P的横坐标x的取值范围是 . |
6. 难度:中等 | |
函数yl=x(x≥0),(x>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结论:①两函数图象的交点A的坐标为(3,3);②当x>3时,y2>y1;③当x=1时,BC=8;④当x逐渐增大时,yl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y2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
7. 难度:中等 | |
如图,正方形OABC的面积是4,点B在反比例函数y=(k>0,x<0)的图象上.若点R是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异于点B的任意一点,过点R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为M、N,从矩形OMRN的面积中减去其与正方形OABC重合部分的面积,记剩余部分的面积为S,则当S=m(m为常数,且0<m<4)时,点R的坐标是 .(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
8. 难度:中等 | |
如图,直线y=x与双曲线y=(x>0)交于点A.将直线y=x向右平移个单位后,与双曲线y=(x>0)交于点B,与x轴交于点C,若,则k= . |
9. 难度:中等 | |
如图,在x轴的正半轴上依次截取OA1=A1A2=A2A3=A3A4=A4A5,过点A1、A2、A3、A4、A5分别作x轴的垂线与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相交于点P1、P2、P3、P4、P5,得直角三角形OP1A1、A1P2A2、A2P3A3、A3P4A4、A4P5A5,并设其面积分别为S1、S2、S3、S4、S5,则S5的值为 . |
10. 难度:中等 | |
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相交于点A,与x轴相交于点C,AB⊥x轴于点B,△AOB的面积为1,则AC的长为 (保留根号). |
11. 难度:中等 | |
如图,过原点的直线l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M,N两点,根据图象猜想线段MN的长的最小值是 . |
12. 难度:中等 | |
如图,若正方形OABC的顶点B和正方形ADEF的顶点E都在函数y=(x>0)的图象上,则点E的坐标是( , ). |
13. 难度:中等 | |
如图,点A、B是双曲线y=上的点,分别经过A、B两点向x轴、y轴作垂线段,若S阴影=1,则S1+S2= . |
14. 难度:中等 | |
已知,A、B、C、D、E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五个整数点(横,纵坐标均为整数),分别以这些点向横轴或纵轴作垂线段,由垂线段所在的正方形边长为半径作四分之一圆周的两条弧,组成如图所示的五个橄榄形(阴影部分),则这五个橄榄形的面积总和是 (用含π的代数式表示). |
15. 难度:中等 | |
已知: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Rt△OCD的一边OC在x轴上.∠C=90°,点D在第一象限,OC=3,DC=4,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OD的中点A. (1)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若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Rt△OCD的另一边DC交于点B,求过A、B两点的直线的解析式. |
16. 难度:中等 | |
如图,已知A(-4,n),B(2,-4)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和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的两个交点. (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直线AB与x轴的交点C的坐标及△AOB的面积; (3)求方程kx+b-=0的解(请直接写出答案); (4)求不等式kx+b-<0的解集(请直接写出答案). |
17. 难度:中等 | |
附加题:已知:如图,正比例函数y=a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点A(3,2) (1)试确定上述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图象回答,在第一象限内,当x取何值时,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正比例函数的值; (3)M(m,n)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动点,其中0<m<3,过点M作直线MN∥x轴,交y轴于点B;过点A作直线AC∥y轴交x轴于点C,交直线MB于点D.当四边形OADM的面积为6时,请判断线段BM与DM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